百年岁月554件作品!广东美术百年辉煌都在这个大展里
读特记者 李萍 何凡
2017-07-14 23:04



黎雄才《护林》(国画)1959年中国美术馆藏吸引了观众眼球。

承载广东文艺百年辉煌,开创岭南文化新高地。7月的北京,广东省首次举办的大规模、全面总结广东美术百年历程的“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东战场上的烈焰》、《绿色长城》、《护林》、《艰苦岁月》、《永不休战》……554件广东美术百年来的经典作品首次集结中国美术馆,与全国的观众见面。

14日,大展举行了开幕式及学术研讨会。展览将持续展至7月23日。


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

7月14日上午,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联、中国美术馆联合主办,广东省美协、广东美术馆承办的“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

展览得到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左中一,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冯远,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慎海雄,广东省政府党组成员陈云贤等出席开幕式并参观展览。

慎海雄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是广东省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对广东“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重要批示精神,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并为迎接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而举办的一项活动。希望通过此次大型展览,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广东文艺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打造岭南文化新高地,再创新的百年辉煌。

当天下午,还举办了百年广东美术研讨会。


第一次对广东美术百年历史给予完整展示

广东美术百年大展规模庞大,从北京、广东、上海等地调集了554件经典作品,六个板块展出。大展占据了中国美术馆一楼、三楼、五楼的几乎全部展厅。要一览广东百年美术的全貌,需要走17个展厅,对观众来说无疑是件“拼体力”的事情,不少观众会中途挤在休息区,稍作休息后继续观展。

观众忍不住拍下作品好慢慢欣赏。

在中国美术馆党组书记张士军的印象中,一个省份举办百年美术回顾大展,在中国美术馆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大展横跨百年的时间段,以一个省份为展示单位,这样的时空组合是开拓性的。”

本次大展的总策划、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许钦松介绍说,广东美术与生俱来的特质是创新,百年来广东美术家站在时代潮头,无论是面对文化入侵,还是各种文化思潮洗礼,总能够融会贯通,形成非常新的艺术表现内容和样式,极具创意性及前瞻性,形成了不同于其它省份的面貌。“大展锁定主题‘其命惟新’,非常自信地展示广东美术的创新精神。”

广东省美协主席、广州美院院长李劲堃介绍说,554件精选的经典作品,印证了广东艺术家百年来的思想进步历程。“好的美术作品,不仅记录着历史,更封存了思想的痕迹,从中可以读到美术家们在20世纪社会变革中的使命与担当。”

“大展既是对广东美术实力的展现,也是对广东百年美术史的回顾和总结。”在中国美协副主席、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印象里,全面反映广东百年美术成就的展览,这还是头一次。“以往国内美术界只是注意到广东美术的某些片段,却没有将洋画运动的源流、岭南画派的诞生、广东美术当代的传播发展,视为一个完整的脉络。这次大展第一次对广东美术百年历史给予完整展示。”

《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油画)-陈衍宁-1972年。

“广东美术在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上占据着独特地位。广东美术家一方面创新技法,一方面关注社会民生、民间疾苦。不管是西方油画、还是传统水墨,他们都兼容并蓄、吸收改造,探索符合一个时代要求的艺术语言,并将影响力扩散至全国,形成示范性影响。”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陈履生看来,举办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对于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指出,举办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是擦亮岭南美术的品牌;二是回顾梳理广东美术的百年发展对新时期的发展意义重大,薪火相传,广东美术必将有新的辉煌。

“这项大展的举办意义非凡。”张士军认为,该展的举办不仅是2017年全国美术界标志性的事件,将对全国美术界的繁荣发展也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特设21大家“向经典致敬”

杨晓阳对大展评选出的广东美术百年史中21位“广东美术大家”板块印象深刻。“大展将这些美术大家的个案生动展示在人们面前,让人们第一次看到了广东美术百年的大师群像。”

这21位已故的广东美术大家是:李铁夫、何香凝、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林风眠、关良、方人定、司徒乔、赵少昂、李桦、王肇民、胡一川、黎雄才、关山月、廖冰兄、赖少其、黄新波、罗工柳、古元、杨之光。他们以创造性和思想性标举出一个时代的高度。

“若平铺直叙地陈列作品,很难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我们想到了评选美术大家。”许钦松介绍说,将21位在百年中国美术史上拥有卓越成就和重大影响的广东美术大家集中起来,摆在显要的位置,并将此板块作为展览的重中之重。这一设计,突出了“向经典致敬”的意味。

将美术大家的巨幅照片悬挂于中国美术馆的圆厅内,这在中国美术馆还是头一次。观众走进圆厅内,以仰望的视角瞻仰这些美术大家的巨幅照片。强烈的视觉冲击之中,让人们感受到艺术的力量。

中国美术馆圆厅21位大家巨幅照片及介绍吸引了众多观众。

展览中,观众将看到高剑父《东战场上的烈焰》,司徒乔《放下你的鞭子》,关山月《绿色长城》、《长城内外尽朝晖》,黎雄才《护林》,杨之光《雪夜送饭》、《一辈子第一回》,潘鹤《艰苦岁月》,林墉《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等广东美术的经典名作。为了展现中国画现代转型的一代宗师林风眠的作品,主办方特别从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家协会、中华艺术宫等处筹集到《青衣仕女》、《水上鱼鹰》等10余幅作品。

观众欣赏关山月的《绿色长城》(1973)。

同时,本次大展配套出版《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作品集》、《广东美术百年21大家》、《广东美术百年大事记》、《广东美术百年研究文选》、《广东美术百年理论文集》、《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作品选》,全面、形象、系统展现广东美术百年的创作成果。

“近百年来,广东美术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中国百年美术发展的一个缩影,其改革创新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整个中国美术,成为中国美术各个时期发展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的举办不仅是广东美术的盛事,也是整个中国美术的盛事,对广东乃至全国美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刘大为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改革开放至今,广东美术更是走向繁荣和多元发展的新时期。历经改革开放40年的巨变,广东美术界在新的秩序,新的艺术格局形成中,更加重视语言个性,强调艺术风格,追求艺术创造中的个体价值,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全国产生影响的中青年美术家,为广东美术的持续繁荣发挥着新的、重要的作用。相信通过这次大展的举办,广东美术一定能够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从而更大的促进中国美术事业向前发展。


引发对广东美术的再研究再发现

近代中国画的革新,正是从广东开始。大展引发了全国美术界对广东美术百年的再研究、再发现。

“在中国美术从传统转向现代、吸纳外来艺术的过程中,广东美术做出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刘大为观展后感慨道,广东是当之无愧的美术强省。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薛永年也指出,20世纪以来,广东不仅仅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也是“艺术革命”的策源地,也成为传统艺术走向现代的中心。近代美术界面临“中国画的现代化”与“西洋画的民族化”两大问题,与当时另外两大美术重镇北京、上海相比,广东的革命性最为突出。

“中国最早留学日本、欧美的艺术家大多出身广东。李铁夫、高剑父在政治与艺术上都提倡革命。林风眠、余本、关良积极通过引进西方画种,实现传统艺术的改造。古元、赖少其的版画,也体现出革命美术的先驱性。”薛永年认为,百年来广东是全国美术精英的摇篮。很多著名美术家从广东走向全国各地,成为美术创新的表率。

关良《白蛇传》(国画)1956中国美术馆藏。

“百年来,广东美术深深地扎根在社会现实中,它有非常强的现实表现能力。这种精神,也深深影响到海上画派、金陵画派、以及长安画派。”杨晓阳认为,人们通常将岭南画派视为现代美术转型的典范,但广东美术的变革成果远不止于岭南画派。广东无论国画、油画、版画、还是其他艺术门类,都具有岭南画派“折衷中西”的特色,都融合了西方构图与色彩的特征,为传统中国美术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广东美术因而成为中国传统美术向现代转型的典范。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朱万章注意到,这次百年大展对广东美术百年来的诸多一度被忽略细节进行了生动呈现,例如对国画研究会史料的展示。“上世纪20、30年代,国画研究会与岭南画派并驾齐驱、甚至名气更大,与北京的‘湖社画会’形成南北呼应,共同弘扬传统国画精神。大展精选了多幅国画研究会成员的作品进行展出,旨在告诉全国观众:除了‘折衷中西’的岭南画派外,广东还有‘守望传统’的另一面。百年广东美术格局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

李金发 《黄少强像》(雕塑) 1936。


李桦《怒吼吧!中国》(版画)1935。

朱万章相信,随着这次大展以及相关学术研究的深入,广东国画研究会的历史价值将得到正视,将来的中国美术史也少不了他们的一席之地。

“很多人一提广东美术就是岭南画派,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 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梁江表示,美术革新要靠思想观念变革支撑,而西方艺术与科技文明,最早就是从广东传入中国内地。

“可以说,不仅是美术,整个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的转型都与广东息息相关。”他认为,无论是20世纪前期、新中国成立之初,还是改革开放时期,广东美术数度引领中国近现代美术转型,是全国美术创作的“风向标”。

廖冰兄《自嘲》(漫画)-1979年中国美术馆藏。


李铁夫《未完成的肖像 》(油画)1930。

“本次大展的成功举办,必将启发今天艺术家的创作。”杨晓阳认为,百年来广东美术既传承了民族文化传统,也接受了西方有益的元素,这是岭南画派取得成功的关键。“这一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任何创新都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成。艺术还必须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凭空嫁接西方艺术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大展给我们的启发是,广东美术家一方面对传统认真研究继承,一方面对外来文化吸纳融会,使中国绘画产生新的面貌,他们是先行者。可以看到,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方面要认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要以开放姿态吸纳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契合的。”刘大为总结道。

编辑 郑蔚珩

(作者:读特记者 李萍 何凡)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