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说丨彭健:博士扎堆当中学老师,是因为人往高处走

晶报
2021-10-13 14:29
摘要

中国有句老话叫“人往高处走”。理性经济人自然会作出理性的选择,哪个地方好,哪个地方不好,大家心里都有本账,尤其是无须为博士、硕士这些聪明人的选择操心。

最近,深圳一所中学举行教师招聘面试,其中一半是博士,引发了广泛的关注。这个话题我之前谈过,今天再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说这个事儿。

有人说博士扎堆当老师是因为“卷”,有没有这样的因素呢?当然有,因为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高学历人才越来越多,求职的门槛自然水涨船高。但与此同时,现在考个大学的难度,跟当年也不可同日而语,“天之骄子”这个词,也很少有人提及。

但博士扎堆当老师,除了“卷”,更重要的恐怕是“好”,这里“好”,就是指待遇好。比如在深圳,一些拥有博士学历的中学老师的薪酬待遇并不比一些企业低,甚至与一些互联网大厂相比也未必逊色。而“双减”之前,一些老师桌面上的收入可能只是桌面下收入的一个零头。

另外,我们在评价一个职业的含金量时,除了要看绝对收入,还得看相对收入。一个人每天工作16小时,挣1000元,跟一个人每天工作8小时挣600元,哪个含金量更高呢?更不要说舒适度和稳定度。除了薪酬待遇,还有社会地位,在很多家长眼里,中小老师的分量可能比大学老师还重。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例子。今年7月《桂林晚报》曾以“桂林中小学老师缺口有多大”为题报道该市的教师招聘现状。报道中,桂林中学负责人介绍,现在各学科想招聘到优质的教师是难上加难。部分学科在招聘时可能会出现报不满或者空岗的情况,有些岗位可能就只有一二人报名,都达不到开考比例。

中国有句老话叫“人往高处走”。理性经济人自然会作出理性的选择,哪个地方好,哪个地方不好,大家心里都有本账,尤其是无须为博士、硕士这些聪明人的选择操心。

而老师的待遇越来越好,也是好事。这一点,我此前也谈到过,中国的基础教育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首先需要高质量的师资,而要吸引高质量的师资,首先就要把待遇搞上去。

编辑 陈晓玲

(作者:晶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