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议汇 | 以有效监督推动“促消”工作落地落实

读特评论员 姚龙华 整理
2020-06-12 01:27
摘要

在消费券发放使用过程中,“发多少”“发给谁”“如何监督”等成为网民关心的话题

为应对疫情冲击,刺激消费、活跃市场,近期多地向居民发放电子消费券。在消费券发放使用过程中,“发多少”“发给谁”“如何监督”等成为网民关心的话题。连日来,多地纪检监察机关立足“监督的再监督”,对财政投放消费券的发放、使用、核销等环节开展监督检查,督促有关部门落实主体责任,做好资金使用管理,确保使用到位,产生预期效果。本期“廉议汇”就此话题邀请3位嘉宾进行讨论。

然玉(四川成都 媒体人):为了拉动消费,时下许多城市都在发放消费券。就市民个体来说,领取到的消费券金额也许并不算多,但是就地方财政的总体开支来看,却并不是一个小数字。

近段时间,有的地方已经暴露出“薅消费券羊毛”的现象。暴露问题,解决问题,要求各地加强对财政投入消费资金的监督检查。此类专项监督检查的核心指向,一方面是为了杜绝资金被套用,堵住利益输送的漏洞;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让消费券转化为真实的消费,而不是成为空转的“票据”。纪检监察机关立足“监督的再监督”,倒逼职能部门推动“促消”工作落地落实,效果值得期待。

戴先任(湖南常德 职员):发放消费券本是好事,但是在发放过程中,有些“羊毛党”利用监管、技术漏洞,将消费券套现、交易,获取利益;还有少数基层工作人员“近水楼台先得月”,小贪小占。

消费券是“利”,发放消费券说到底是一场利益分配问题。而消费券有着很强的民生属性,强调的是普惠性。这就需要对消费券的发放使用过程进行全程监管,防范消费券入了各种“羊毛党”的私囊。这样才能用好消费券这一刺激经济、利好民生的手段,让消费券得其所哉。借此也能整肃风纪,强化基层作风建设。

何勇(山东临沂 自由撰稿人):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复苏、提振市场信心,一些地方政府拿出财政资金给市民发放消费券,实质上是政府给市民发放的一种财政补贴,具有公共性和福利性。这决定了发放消费券要兼具公平与效率。一些“羊毛党”钻空子“薅羊毛”,以及少数基层干部打小算盘中饱私囊,与政府发放消费券的初衷背道而驰,削弱了消费券的功效,损害了公共利益。

纪检监察部门立足“监督的再监督”,对财政投放消费券的发放、使用、核销等环节开展监督检查,倒逼职能部门及时堵住监管、技术漏洞,可以有效保障财政投放消费券规范使用,让消费券变成实实在在的消费,确保群众和商家得到实惠,真正发挥消费券的作用。

读特清言:

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

发放消费券刺激消费,是特殊背景下的特殊手段,既是政府智慧,也是百姓实惠。消费券发放使用合理到位,既能为困难群众“雪中送炭”,实实在在帮助其改善生活,也能帮助商家及时回血、渡过难关,从而加速经济复苏。

消费券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从公共财政的盘子里分出来的宝贵资源,需要将“好钢”用在刀刃上,真正拉动消费,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早在3月18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针对多地推出消费券的举措就明确提出,支持地方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推出一批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地方出台政策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要考虑地方的财政承受能力;二要让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受益,真正把好事办好。

开展消费券推广使用监督检查,就是为了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加强程序监督,提前约谈消费券发放部门,打好廉政“预防针”;对消费券发放中可能出现的商户参与度不高、刷单套现、黄牛倒卖、虚假交易等问题认真研究应对;对于消费券投放后发现的问题,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即知即改,对发现的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吃拿卡要、虚报冒领、贪污挪用专项消费资金等问题严肃查处……多地纪检监察部门及时介入、全程监督,有利于堵塞各种风险漏洞,断了少数人在消费券上动歪点子的念头,让消费券的发放使用沿着正轨行进,真正成为激活消费的“催化剂”。(读特评论员 姚龙华)

编辑 张露锋

(作者:读特评论员 姚龙华 整理)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