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下午,深圳市中小学生探究性小课题工作会议在深圳科学高中举行,我市共评出小课题优秀成果奖108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33项。其中,来自罗湖外国语学校的团队在小课题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数据分析,对红树林微生物有了更深入的研究,还发现了新的菌种!
据了解,市教育局于2015年10月正式启动中小学生探究性小课题项目,鼓励学生从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问题开展探究,通过调查研究、观察实验、动手实践等研究方式解决问题。项目开展以来,首批立项697项中小学生探究性小课题,主要集中在科技发明制作、社会公共问题、生命健康与成长、自然科学实验、动植物生活习作性观测以及人文艺术六大方面。
在各区和市直属学校小课题成果验收的基础上,项目组织方邀请了市内外大学教授、教育专家、媒体代表等第三方评审专家依据理念体现、实施过程、研究结果以及文本表述等四个维度,共评出优秀成果奖108项。其中,特等奖两项,分别来自罗湖外国语学校学生郁喆主持研究的《一株高度耐盐新菌种的发现》和坪山高级中学学生何健超主持研究的《无碳小车》。
坪山高级中学学生何健超介绍获奖项目《无碳小车》
罗外学生在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学习生态知识
到红树林实地采样,在华大基因实验室分析数据,与专家教授们无数次讨论和碰撞……罗外小课题组的师生们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开展了历时两年的研究。课题组支持人、罗外高三学生郁喆说,通过这次研究,他们对深圳红树林有更多一层的了解,更珍贵的是,获得了在课堂中无法直接学习到的能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华大基因研究院微生物平台负责人金桃表示,在这个小项目开始之初,只是想让同学们体验一下科研活动,而微生物是大家平时不太有机会去了解的,所以选择了红树林微生物作为研究对象。从培养微生物开始,研究小组层层深入,从菌落形态的观察一直做到了基因组的研究,不断地遇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中看到了他们的努力和坚持,这也正是科研的精髓所在。
市教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小课题研究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教”与“学”方式的深度转变的重要途径。经过两年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参与的学生都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他希望学校大力扶持和推进小课题研究工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研究的过程体验,同时希望学生密切关注社会、自然和自我,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见习编辑 耿超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