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深圳市社会组织管理局、深圳国际公益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深圳社会组织蓝皮书:深圳社会组织发展报告(2019)》,这是深圳社会组织领域的第二本蓝皮书。
社会组织"降速提质",迎接城市发展新机遇
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年之际,深圳的城市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等政策设计,不仅为深圳的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优势与机遇,也为这个城市的社会组织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深圳在经济、社会、人才、科技、治理理念等方面的进步,支持着深圳社会组织的发展,也为深圳社会组织纳入城市治理体系奠定了基础。
截至2018年12月31日,深圳市共有社会组织13180家,其中登记10230家,备案2950家;共有社会团体6042家,民办非企业单位6783家,基金会355家。直接登记的社会组织数量为3628家,占全市社会组织总数的27.53%。全市现有行业协会数量3628家,社区社会组织4376家。
无论是国家政策扶持还是深圳城市发展,都为深圳社会组织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宝贵的发展条件。深圳社会组织把握住了政策机遇和经济社会所提供的良好发展条件,在行业规模、组织管理、组织效能、人才建设、创新创造等内部潜力挖潜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更加有力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养老保障、儿童福利、影响力投资、公益慈善等领域,为深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更好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回应民生需求与稳定就业,社会组织经济贡献初显规模
在深圳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组织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主体。一方面,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现自身的资金运转等方式直接对地区生产总值产生贡献。据统计,2018年深圳市社会组织地区生产总值贡献值估算为116.61亿元,占2018年深圳市地区生产总值的0.48%,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0.82%。另一方面,社会组织依据社会需求举办公益活动,助力脱贫攻坚,吸纳社会各类就业人员,间接产生了经济价值。2018年,社会组织直接吸纳就业的人数约占深圳市在岗职工人数的2.7%,社会组织招募的志愿者贡献总价值为10.59亿元,志愿者的劳动时间为社会服务行业提供了相当于14008名全日制员工,相当于深圳市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数量的11.54%。
深圳基金会扶贫公益项目数量过千,项目支出金额达23.35亿元
深圳市社会组织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等文件号召,踊跃投入脱贫攻坚事业,深圳基金会凭借其动员社会力量和整合社会资源的优势,成为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据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蓝皮书课题组依公开数据统计,2016~2018年深圳基金会在全国共开展或资助开展扶贫项目1051个,扶贫项目支出总计23.35亿元,平均单个项目支出222万元。教育、公共服务、济困帮扶、文化体育是基金会扶贫的主要服务领域。以2018年为例,从项目支出金额来看,公共服务项目支出所占比重最高,占当年扶贫项目支出总额的46.25%,约4.53亿元。从项目数量上看,教育扶贫项目最多,占比为38.02%,公共服务项目数量也达到30.99%。这说明,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卫生医疗条件和提高公共安全水平的公共服务项目,及以提高贫困人群的受教育水平和学习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扶贫项目,是当前深圳基金会最倾向于资助和开展的方向。
社区社会组织已成为深圳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支撑
蓝皮书指出,社区社会组织近几年来在深圳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深圳基层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力量,具有居民自发、群众参与、微小多元等特点和满足内生需求、充当自治载体等属性。
深圳在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方面的典型经验包括: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弘扬社区社会组织的正能量;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互益性社区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服务;通过枢纽型平台培育社区社会组织;通过开展等级评估实现社区社会组织的规范化运作;通过微基金,激发社区社会组织活力。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到2018年底,深圳市共有社区社会组织4346家(含登记类、备案类),其中备案类达2850家(占比65.58%),备案类社区社会组织以文化、体育和社会服务三大领域为主。
当前深圳社区社会组织面临增量、提质两大发展任务。从数量上看,根据民政部《关于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意见》要求,力争到2020年,实现城市社区平均拥有不少于10个社区社会组织。按此发展要求,深圳社区社会组织数量还存在一定缺口。从质量上看,当前深圳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缺乏有效的、规范的政策指引,尤其备案类社区社会组织普遍面临备案有效期满后的管理难题;全市社区社会组织普遍缺乏可持续的资金支持和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内部治理的规范性和服务专业性程度也有待提高。
编辑 许舜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