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勇:由乱而治时刻提出的“拨云见日”构想

深圳晚报
2021-10-11 10:18
摘要

10月6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表任内第五份《施政报告》,提出将香港北部毗邻深圳、占地面积约300平方公里的区域,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北部都会区”。

深圳湾大桥是连接深圳与香港的跨海大桥,作为深港西部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将发挥更大作用。

10月6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表任内第五份《施政报告》,提出将香港北部毗邻深圳、占地面积约300平方公里的区域,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北部都会区”。对此,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决策咨询部主任、教授申勇认为,这一构想是在香港由乱而治的关键时刻提出来的,具有“拨云见日”的重要意义。香港长期以来形成的“南强北弱”的发展态势也有望随着北部都会区的启动得到全面的优化和均衡化。他说:“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南海边上将崛起一个令世界瞩目的新型超级大都会。”

建设一个“新香港”

在申勇看来,“北部都会区”的构想首先将推动香港经济转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发展一批领先全球的科技创新产业。“一旦这一设想得以实现,北部都会区将与维港都会区形成一外一内、一北一南、一虚一实互补错位发展格局,完善香港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推动香港经济由虚向实转型,为香港持续繁荣注入永久动力。”申勇说。

其次,北部都会区建设还意味着将建设一个“新香港”,为香港人提供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居所,促进解决香港住房难、就业难、看病难等民生问题,增强香港市民的生活幸福感,为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打下坚实基础。

深港科技合作将更深入

从促进深港合作角度来看,申勇认为,北部都会区的建设必将进一步加强两地在经济、科技、基建、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合作。他认为,深圳与香港将围绕“两湾一河”形成“双城三圈”新格局,在大鹏湾、深圳湾、深圳河一带形成更加紧密合作带,形成科技创新经济带、口岸经济带、生态旅游经济带等,并推动两地经济深化合作。

此外,香港在生物医疗、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原始创新能力十分强劲,而深圳科技产业生态良好、产业集群发达,拥有华为、腾讯、比亚迪等世界闻名的科技企业和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两地拥有互补优势。北部都会区的建设,将进一步推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沙头角、前海等地发展,带动深港两地以点到面的科技全面合作,使两地的科技合作更加深入。

“新区域的开发建设,必然意味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全新投入,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值得进一步期待。未来两地政府必将加快相关区域的城际铁路、口岸等基础设施建设,使两地的人财物流动更加紧密。”申勇说。

在体制机制合作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存在着“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特殊现状,生产要素的便捷流动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深港两地制度衔接成为深港合作的重中之重,香港北部大都会区建设,进一步探索制度衔接之道,加强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变制度之异为制度之利,构建深港共同发展的合力。”申勇说。

极点带动,加快大湾区建设

极点带动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法宝。申勇说,香港北部都会区的建设,将促进粤港澳三地资源互补集聚,围绕深圳河河套,深港两地将形成新的超级都市圈。对此,他乐观地表示:“这个超级都市圈的产值将达到纽约、东京等大都市圈的水平,成为全球一流都市圈,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带动周边的东莞、惠州、河源、汕尾等东部城市发展,辐射江西、福建等泛珠三角省份。”

他认为,通过构建这个重要极点,必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尽早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优质生活圈,加快实现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宏伟目标。

(原标题《深圳市委党校决策咨询部主任申勇:由乱而治时刻提出的“拨云见日”构想》)

编辑 董雯静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特区报-张雪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