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主题为“青春之心灵 青春之少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深圳市康宁医院儿少精神科王冰医生发现,上学焦虑、抑郁、亲子关系紧张等成为门诊看诊时的高频词,大部分孩子出现心理障碍与各方面因素有关。王冰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早发现、识别和干预青少年心理问题。
好好的孩子怎么就抑郁了
“我觉得很绝望,开学了又有新压力,还要与同学的相处。”坐在王冰医生的诊室,可可(化名)一脸沮丧地倾诉着,她的语速很慢、语音低沉,话语简短,极少抬头与医生对视。
今年17岁的可可准备上高三,在父母和老师的眼中,她一直是个乖乖女。暑期期间,父母和妹妹觉得可可变了,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脾气变得暴躁,还出现了自伤行为。“面对我们的关心,孩子很抗拒,还叫我滚,家里的氛围异常紧张。”可可的母亲说,他们也没想明白好好的一个孩子怎么突然就抑郁了。
可可的妹妹透露了关键的信息——姐姐自从谈恋爱后,情绪波动很大。王冰医生问诊后发现,可可成长过程中长期缺乏家人的关心和接纳,原本脆弱的可可期待得到安抚,强烈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下,可可选择发展一段恋爱关系来弥补或代偿自己的需要。然而,学生阶段的她一方面要应对学习压力,另一方面又要处理与男朋友忽冷忽热的感情,家庭也没有及时给予理解和有效支持,导致问题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就是抑郁的表现症状。
“可可也并非个别特殊案例,大多抑郁的孩子病史中都是有迹可循,很多父母惯用自己的认知层面去解释孩子的问题,也用一贯以来的教养方式去改变现状,但这些方式孩子往往不能接受,反而亲子关系更紧张,让孩子更难介入。”王冰说。
“我觉得自己就是个废物”
中午时分,深圳市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热线团队的咨询师还没来得及吃上一口午饭,先接了一通热线电话。
热线另一边传来了一位女孩微弱的声音,“我现在有点想不开,我在河边,我想跳河……”咨询师心里咯噔一下,马上以一种平静和温柔的语气劝解她。
女孩今年16岁,两年来,父母频繁吵架让她内心感到非常痛苦,和父母相处时,她时常感受到莫名的压力。“爸爸总是对我发脾气,我感到害怕,觉得自己是废物。”女孩说。
今年年初,母亲带女孩到医院问诊,被诊断为中度抑郁。服药一段时间后,女孩状态有所好转,母亲担心女孩会依赖药物,便不再带她看医生,停止了诊疗。
“女孩说了一句再见,挂了电话,当时我马上回拨电话,女孩不愿意多说又挂了电话,我拨打110报警,和警察联动,30分钟后,警察找到女孩并劝下她。”咨询师说,缺乏家庭的支持,女孩的情感需求并没有得到父母的回应,导致她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咨询师建议学生们可以用健康的方法来控制压力,包括运动、冥想、放松训练等,内心痛苦无法纾解、需要心理支持的时候可以拨打深圳市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热线400-995-9959。
家长内心有力量有助于孩子情绪稳定
“小孩子不愁吃不愁穿,和我们小时候相比幸福太多了,怎么会有抑郁的情绪?”“孩子说肚子疼、头痛都是逃避上学的借口。我为了让孩子能上好的学校付出了那么多,孩子怎么就不能理解我?”在门诊,王冰医生经常听到家长们这么跟她吐槽,然而,这些都是家长存在的认知误区。
今年3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4%。
王冰医生表示,高中生面临着高考等很大的学业压力,是抑郁情绪等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学校、家庭和社会需要重视青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主动地帮助他们及早发现、识别和干预心理问题。在深圳,市康宁医院与学校共建学生心理健康联盟,为学生们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
深圳市康宁医院危机干预科副主任张斌认为,拨打深圳市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热线的青少年,咨询的主要问题聚焦学业、人际交往和家庭关系。张斌建议,内心有力量的家长有助于孩子情绪的稳定,家长们要共情孩子的情绪,增加对孩子们潜在情绪问题的识别能力。如年龄较小的孩子可能因为焦虑抑郁情绪出现肚子疼、头痛等躯体化表现,一些孩子可能通过讲述生活的无意义感、谈论自己是他人的负担等间接传达求救的信号,此时家长应重视,以免错过最佳的干预时机。
(原标题《世界精神卫生日|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心理专家建议及早发现、识别和干预青少年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