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跨界”激活蓝色引擎: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全面提速
读特记者 秦绮蔚 文 读特记者 何龙 图
2020-06-08 13:01

今年,中国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万米载人潜水器”即将探访全球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众多的“深圳制造”也将随之潜入新的“中国深度”:研祥集团“蛟龙号”计算机系统,善源照明、汉唐模科技(深圳)的“深海勇士号”LED灯,腾远智拓电子的高效自组网数字无线传输设备,以及招商重工(深圳)委托的采矿机设计和海试,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合作的水下原位基因测序仪开发等。

依托在电子和信息产业领域形成的全球各城市中最完整的产业链,深圳经济加速科技创新和陆海跨界,合作前景广阔。2020年春,深圳市六届人大八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一年,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

陆海联姻海洋信息服务业前景广阔

智慧海洋,通信先行。作为深圳众多优秀的涉海创新企业之一,深圳市智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在水声通信和水下组网技术领域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应用创新的“云-洋计算”理念,海洋WIFI时代近在咫尺。”CEO陈学思在展示该公司研发的无线可遥控水下机器等产品时说,“集成海洋感知、智能控制、数据分析、数据融合与可视化等技术,与水上通信构成‘空天地海’一体化通信网络,人类无线遥控水下机器成为现实。今年,我们将与国家部委合作开展11000全海深实地测试。公司业绩预计将翻番。”

同样萌芽于南山科技园区的深圳潜行创新科技公司,是南山“创业之星”大赛未来产业行业赛企业组一等奖得主。其最新产品潜鲛P100为全球首款八推专业作业级水下机器人,可在100米海深实现平移、俯仰、浮潜、进退、旋转多个维度的水下全姿态运行,应用于救援打捞、水下科考、渔业养殖、船体检查、水库大坝巡检等场景。运营总裁周长根介绍,“我们的产品90%为自主研发,拥有70余项发明、PCT国际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在10万元以内的小型化、便携化水下机器人领域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一。今年尽管受到疫情冲击,出货量仍达到3万台,是2019年的3倍。”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海洋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全面提速,我市海洋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总量再上新台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据我市季度涉海企业直报数据初步测算,2019年深圳海洋生产总值约2600亿元,占全市GDP值约10%,同比增长约8%。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大约为0.2%、30.6%和69.2%,呈“三二一”的稳定产业结构。其中,海洋信息服务业依托深圳电子和软件产业雄厚基础快速扩张,初步实现在深海探测、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应用,形成以中兴通讯、海能达、研祥智能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

依托科技创新再造“蓝色深圳”

随着再造“蓝色深圳”形成共识,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以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信息服务业等为代表的海洋新兴产业新登记企业数2020年一季度同比逆势增长107.7%。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深圳初步形成以高校、科研院所为源泉,以生物医药、生物医学、生物制造为重点发展领域,以高新技术园区为基地,以骨干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态势。

海王在海洋生物健康产品开发上有较深厚的基础和实力,自1989年成立以来,就一直在进行海洋活性物质的应用开发研究,是我国最早采用高新技术进行海洋资源开发的企业之一,海王的海洋药物的开发起步早,投入多。目前,海王已建了从养殖、研发、中试、上市推广的海洋药物产业链。海王医药研究院总经理冯汉林介绍了海王在海洋药物开发的一系列成果。多年以来,海王一直致力于海洋生物健康产品的研究开发利用,2020年1月,由海王医药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源于海洋生物中有效成分的抗肿瘤创新药一类新药HW130注射液获得美国FDA临床试验许可。同时海王利用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合作,建立海洋生物研究开发平台。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成立了广东省海洋声光探测集成技术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海洋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圳海洋环境信息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工程实验室、深圳海洋生物医用材料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一系列涉海高新科技成果跃然而出,新型海洋光电传感器开展多次海试,高水平学术论文屡登国际知名专业杂志。

新型海洋生化要素传感器研发项目作为深圳市“十三五”首批涉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获得科技部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仿生金刚石薄膜研究项目,作为新型抗菌抗生物粘附材料,在海洋精密仪器和高端医疗器件表面防污应用具有广阔前景。海洋源生物活性骨水泥,应用于脊柱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治疗。以海洋壳聚糖、海藻酸盐为基础开发的新型止血抗菌膜,成为失血患者的福音;源自鲸须抗断裂性的海洋设计理念,人体组织与器官退行性研究中心在海洋生物材料及仿生高性能复合材料研发方面取得新发现和重要进展。

取之于海,用之于海。深圳先进院副院长吕建成认为,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应充分利用深圳现有优势产业基础,积极开拓海洋经济新增长点,可重点发展海洋高端电子信息与装备产业,高附加值新型海洋生物材料、海洋生物制药等产业;依托5G通信标准的制定,发展和应用海洋大数据。

海洋专业人才不断聚集,海洋科技创新力量不断积蓄。目前,深圳海洋经济已初步建立起以产业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开放合作、市场主导、政府扶持的科技创新体系,涉海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各类创新载体共34个个。

海工装备企业升级重组打造行业龙头

“中集开始养鱼了!”位于前海的中集海洋工程公司总部,助理总裁陈有孝介绍了中集今年以总装建造师的角色,利用海洋钻井平台积累的技术,迈向深远海养殖装备、海上旅游、海上风电等领域的捷报: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2号”完成我国可燃冰第二轮试采成功,实现海洋工程能源及动力系统优化的重大突破;世界最大的5800米车道双燃料滚装船正式开工,实现其在高端滚装船、客滚船等领域的阶段性新突破;“泰瑞号”作为发射船,助力我国首次火箭海上发射试验成功,为我国建设火箭海上发射母港奠定基础。堪称“饕餮大餐”的,还有分批次投放的100个国内首座坐底式智能网箱“长鲸一号”,将建成亚洲最大的海洋渔业规模化养殖基地,年产值预计突破50亿元;由6座智能网箱组成、总面积约等于4个标准足球场的深水养殖工船,为全球最大最先进,可下潜至60米深度,帮助挪威企业养殖200多万尾三文鱼。“随着更多智慧海洋牧场的出现,市民的餐桌将更丰富鲜美。”陈有孝说。

经略海洋,装备制胜。以中集集团为代表,南山区目前有海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其中海洋装备行业企业6家,占海洋经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近一半。拥有海洋经济创新载体14家,包括2家国家级。

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核心区、承载区,各区也在积极行动。日前,盐田港迎来了5艘各约400米长的“巨无霸”超大型集装箱同时作业。在同一港区同时靠泊5艘20万吨级的船舶,在全国尚属首例,全球也属罕见,不仅需要港口拥有优越的水深条件,还需要具备先进的操作设备和高效的装卸效率。

汇聚一流的海工企业、一流的海工产品、一流的研发队伍,深圳为推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提出以“大海工”撬动蓝色经济发展。一方面,海工装备产业的发展将从传统的海洋油气开采装备,逐步扩向海上风力发电装备、海洋能发电装备、海水淡化装备等更广袤的领域;一方面,海工装备产业加快重组,“中国海工集团”已在筹划组建,将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洋工程整体解决方案行业龙头。

海洋经济“四梁八柱”全面建立,擎起了深圳“双区建设”的蓝色梦想。而稳居海洋产业增加值首位的海洋旅游业,以“海洋文化+旅游产业”为发展思路,倾力打造“滨海浪漫”“主题公园”“文化创意”“运动休闲”“都市风情”五大文体旅游特色产品。目前,深圳正在加快建设海洋博物馆和国家级海洋公园,这将进一步提升深圳海洋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也将使蓝绿交织的现代滨海城市特色更加凸显。

编辑 周宏博

(作者:读特记者 秦绮蔚 文 读特记者 何龙 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