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构建“一核多元”社会治理新格局 提升群众获得感

读特记者 秦小艳 通讯员 郑政鑫 郑瑜平 文/图
2017-06-29 21:16
摘要

同时,推进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深入群众植根基层工作制度的创新,在社区建立“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连接社区工作站、居委会、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等多元主体,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协商联动格局。

侨香社区采取切分类别、逐项委托外包的形式,将8类11大项62小项管理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承接,让社区党委书记从繁杂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抓好党建主业;

“民生微实事”项目,由社区党委牵头,百姓自己讨论决定拨款专项经费怎么花,推动民生项目高效落地,激活居民自治,激发社会活力;

……

这些都是福田区探索建立“一核驱动、多元互联”(简称‘一核多元’)社会治理体系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果。

近年来,福田区从全面加强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入手,把党委领导作为功能强大的核心驱动器,吸引多方力量向心凝聚,初步形成了党组织与政府、街道社区和社会组织与公民共同参与管理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激起基层社会治理的活水效应,也使得群众的获得感稳步提升。

树立新理念“政治灯塔”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发展

实现党委领导下的“一核多元”社会治理新格局,首要的是发挥‘政治灯塔’的引领作用,以理念创新驾驭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福田区旗帜鲜明地提出“大党建”体系的构想,把党建工作放在基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谋划。

在“大党建”构想的引领下,“党建红利”的创新理念在福田生根发芽,通过从严从实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激发更多的改革红利向社会释放,派生出更多政策红利普惠民众。

首先是推动财政预算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近年来,福田区级财政不断加大公共服务投入,仅2016年就高达183.3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0%,公共性和治理型预算导向初步形成。

其次,推动社会服务类企业共驻共建。近两年来,福田区试行这方面改革,逐步将20多项管理服务类事务有价转移出去,服务类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做到居民得实惠,企业有红利。

此外,推动慈善救助事业精准化。建立由党组织统筹,民政部门具体负责的动态救助机制和党员干部“结对式”精准帮扶新模式,确保雪中送炭“暖到家门口”。

福田还通过完善“三会一课”制度,强化党建工作“一岗双责”等制度建设,将党建工作按10%的权重纳入全区绩效考核。

建立新机制破除制度藩篱激发创新活力

实现党委领导下的“一核多元”社会治理新格局,必须破除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出社会创新的活力和潜能。

首创“民生微实事”居民自治办理机制,被全市推广并入选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3年来,福田共投入财政资金2.6亿元,吸引社会投入近4000万元,办结微实事项目3711件。

在全区95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搭建“党群服务、党群议事、党群调解”三个平台,依托“互联网+”,开创大数据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新模式。

福田建立上下纵横的联动机制,运用党委领导这一“指挥棒”,解决部门之间职能交叉、职责模糊、相互扯皮、资源低效、行政内耗和“肠梗堵”等问题,推动“百家”区属职能部门和单位资源下基层。

同时,推进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深入群众植根基层工作制度的创新,在社区建立“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连接社区工作站、居委会、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等多元主体,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协商联动格局。

找到新依托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事务

实现党委领导下的“一核多元”社会治理新格局,必须通过体制创新、大众参与和法治保障,实现党和政府的领导与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高度统一。

福田区把创新作为开放式基层社会治理的嵌入点,先后进行了多种探索尝试。在侨香社区进行的“去行政化”改革试点,这种模式已成为党委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创新样本。去年,侨香社区党委被评为“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也是福田党建新的发力点。通过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全区10个街道司法所与56家律师事务所签订“所所结对”服务协议,落实“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机制,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注入了新活力。

公众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福田区建立“党员+社工+义工”三联服务团队,打造青年驿站志愿服务品牌,鼓励国外友人志愿者融入社区。目前,全区各类志愿者和义工团队239支,注册人数达11万人。

编辑 曹亮

(作者:读特记者 秦小艳 通讯员 郑政鑫 郑瑜平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