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了协议,这上面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该支付的钱一分都不会少。”国庆前夕,沙头角街道高效化解一起棘手的涉疫情租赁合同纠纷,在调解员的督促见证下,双方友好办理商铺交还手续,并支付搬离补偿。
疫情来袭经营困难,解决纠纷难上加难
双方在信访事项调解室签订《人民调解协议书》。
日前,辖区某店铺业主刘某遇到了一件糟心事:自己的店铺因店主叶某多月未缴纳租金需提前解除租赁合同,于是,他来到沙头角街道办信访调解室申请调解。
据悉,叶某在去年6月租下了刘某的一间首层店铺用来猪肉经营,双方签订租赁合同,租赁期限为4年,然而从今年开始,叶某以疫情期间商铺经营无收入为由,拖欠应按时支付的租金,由于退租及补偿事宜牵扯利益较大,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经多次催要无果后,双方希望通过调解来解决彼此燃眉之急。
“我可以搬走,不过要十月底,要么就免租,退回我25000元的押金……”店主叶某怒气冲冲,对于刚经营不久的店铺因疫情影响无法正常营业,且合约尚未到期,叶某损失惨重,遂向业主刘某提出免租要求,而业主方也不甘示弱,认为对方无理取闹,纠纷双方各执一词。
20天的奔波,多次调解争议赔偿
在摸清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后,沙头角街道调解员迅速搭建信访沟通平台,在辖区成立的首个街道信访调解室中采用“访调对接”的方式进行自我分流,以不增加当事人和社区负担、人民调解的手段推动信访工作依法运行,有效提高了信访处置实效,维护群众合法利益。
“业主与店主方并非矛盾的两极,而是利益共同体,只有双方学会换位思考,相互理解,以积极的态度协商解决纠纷,才能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诉累和负担。”在随后的一个星期里,调解员以点带面,采用分开调解的方法积极寻求平衡点来引导双方当事人合理合法表达自己的诉求。一方面纾解双方情绪,做好业主和店主的安抚工作;另一方面从法理、情理和个人信誉等方面对其进行释法说理。随着调解的往前推进,双方态度渐渐释然,街道法律顾问积极介入,结合当下疫情趁热打铁,就拖欠租金事项和双方讲解相关法律知识,平衡各方利益,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矛盾纠纷化解。
搭建法理平台化矛盾,“访调对接”模式推陈出新
在调解员督促见证下双方友好全面履行协议。
经街道调解员半个月的调解工作和电话回访,双方秉着互谅互让的原则,达成一致协议:店主叶某承诺限期搬离门店,业主刘某也适当作出让步,同意免除疫情期间3个月的店铺租金并支付搬离补偿款。
沙头角街道积极探索多元化解纠纷的方法和途径,街道信访调解室“访调对接”模式的运行,为辖区群众提供了优质的法律服务和保障。2年多来,信访调解室顺利调处矛盾纠纷79宗,涉及金额460余万人;解答日常居民法律咨询50余人次。在今后的工作中,街道将充分利用“访调对接”调解这张牌,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为信访处置实效,深化多元化解,拓展公共法律服务上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编辑 伍偲 审核 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