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报志愿惊现APP陷阱 专门套取个人信息

读特记者 谷少传
2017-06-28 18:27
摘要

【相关链接】高考招生常见骗局提醒 1, “高考志愿填报” App内置手机病毒 假冒或伪造成“高考志愿填报”网站APP,并在其链接中植入病毒,利用改号软件私自发送短信、屏蔽回执信息,诱你上当受骗,因此,用户手机要定期查杀病毒。

高考结束,分数也下来了,眼下,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最迫切的事可谓高考志愿填报了。如何根据自己的分数填报合适的大学和专业,让不少考生和家长颇费心思。网上关于如何填报志愿的APP如应运而生,充斥网络。这些软件鱼龙混杂,甚至有诈骗分子混迹其中,广大考生和家长应挣大眼睛识别,谨防上当受骗。

家长:交了500元什么都没查到

家住福田的林女士近日给本报打来电话,称他儿子今年高考理科考了560分,这个分数虽然超出广东省一本线70多分,但要上好的学校,填报志愿就十分关键。在咨询了学校老师和朋友后,林女士还是不放心,于是又在网上下载了一个高考志愿APP,希望它能给出更科学的选择。

打开这款APP, 林女士发现找大学、查专业、测评学业等选项均显示“暂不开放”。当联系客服后,对方表示必须先支付一定费用成为会员后,才能进入选择相应服务,并介绍称,该APP平台配备强大,都是有多年教龄的老师在指导考生及家长填报志愿,对各大高校的招生计划了如指掌。除普通会员外,该平台还设有一对一指导,价格为800元;专家一对一指导,价格为1800元。家长在专家一栏中,确实看到了多位“教龄在10年以上‘高级职称’”的老师可供选择。

简介中称,这些“专家”多为大学招生办老师和中学班主任老师,可在线为全国各地考生提供指导。但在具体问及其中一名“专家”在什么地方任教,有什么教学成果时,对方却闪烁其辞。

林女士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客服的指导下,充值了500元,却无法进入系统。联系客服,客服则表示,上线咨询人数太多,导致系统繁忙,建议考生家长选择人少的时间段再上线尝试。但是,林女士始终无法正常进入系统。林女士和其他家长沟通,也有家长说,这款软件虽然登录进入系统过,但要对考生进行性格和兴趣测试,几乎是把个人信息全部暴露了。而且软件给出了结果并无法让家长信服,不少人觉得这款软件仅仅是为了套取个人信息。

记者调查:50元就能定制填报软件

27日下午,记者在手机“应用宝”上搜索高考填报志愿相关软件,没想到一下弹出30多款软件。记者下载其中一款软件,在选择了广东文科580分的成绩后,看到的结果是,适合的大学有150所,分为可冲3所大学、可守17所大学、可保138所大学,然而点击后发现只能显示部分学校,如果想进一步查看所有推荐学校必须开通VIP,需要缴费588元。

记者在不少高考填报志愿软件下载留言中看到,不少人表示这些软件就是为了收取高额会员费,给出的信息并不准,只有极少数软件用户获得的好评较多。

如此众多的高考志愿填报APP,除了收费这一共同点,不少APP还别有用心。记者在专门的设计网站“猪八戒”网上看到,有人以50元求写一个测试学生填报专业的软件,还特别声明:通过对学生的身体条件、性格条件、生活习惯、爱好特长、课程偏好、成绩好坏等测试后,获得学生的基本信息而用于学校的招生工作,说白了,就是为了自己学校的招生需要。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一些高考填报志愿APP其实是诈骗软件, 一旦下载了这类APP,木马病毒可快速植入手机。不仅会控制手机,私自群发病毒短信,还会直接将手机里的隐私信息回传给骗子,轻松盗取你的支付宝或电子银行账户。

而那些所谓的“大数据”,也没有官方或真实有效的数据来源,考生和家长切不可一味相信这类软件,以免导致志愿填报失误。最好还是以各高校公布的往年招生情况、今年招生政策与教育部下发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为主。

读特新闻+

高考招生常见骗局提醒

1, “高考志愿填报” App内置手机病毒

假冒或伪造成“高考志愿填报”网站APP,并在其链接中植入病毒,利用改号软件私自发送短信、屏蔽回执信息,诱你上当受骗,因此,用户手机要定期查杀病毒。

2,伪造虚假查分网址:诈骗分子会通过诈骗短信发送虚假查分网址,让考生输入身份证、姓名、手机号、银行帐号等信息后将这些信息记录并贩卖,或者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精准电信诈骗。

3,夸口有特殊渠道

在招生录取诈骗中,最常见的就是不法分子打着招生机构“有内部关系”、“朋友”、“校友”等幌子,谎称可通过交钱换取“内部指标”、“点招指标”及“计划外指标”等,向考生和家长作“交钱就能低分高录”等虚假承诺。

4,编造虚假招生院校招揽生源

骗子编造不存在的高校名称或虚假的合作办学单位,哄骗家长,宣传招生;有的恶意仿造合法高校招生网站、非法链接并篡改合法招生院校网上供查询的新生录取名单。

5,混淆不同办学类型

招生骗子或非法中介故意混淆自考、成人高考、学历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区别,用自考助学班、网络教育班等入学通知书蒙骗考生和家长。

6,利用时间差邀功

骗子利用考生提供的报名号或准考证号,将正常投档和录取,说成是他托关系,考生才被录取,并借机向家长和考生收取钱财。有的通过邮局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骗取考生和家长的信任,让考生将学杂费打入银行账号上。

7,交保证金就能提供热门专业的机动指标

不法分子谎称招生院校留有热门专业、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机动指标,诱骗考生和家长将高考志愿填报系统账号、密码、校验码和一定数额的保证金交于假冒的招生人员。

编辑 刘彦

(作者:读特记者 谷少传)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