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深圳治水提质工作最为关键的一年。按照国家考核要求,深圳市建成区36条(45段)黑臭水体要在今年内实现不黑不臭。读特记者从深圳市水务局了解到,截至目前,深圳市已基本完成福田河等18段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其余27段正加快治理。
随着各责任单位党政主要领导强力推进,一批老大难问题成功突破,指挥督导机制进一步理顺,我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呈现压倒性态势,市、区、街道各级干部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的工作格局已经形成。下一阶段,市治水提质办和全市各区(新区)、各单位将继续全力攻坚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坚决打好整治黑臭水体这场硬仗,向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45段黑臭水体水质总体向好
深圳市共有9大流域水系,流域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河流310条,列入国家考核的建成区黑臭水体有36条(45段),其中,轻度黑臭12条(15段),重度黑臭24条(30段)。
按所属行政区域划分,福田区3段,罗湖区2段,南山区4段,宝安区11段,龙岗区6段,龙华区5段,坪山区5段,光明新区5段,大鹏新区1段,前海管理局3段。
深圳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市治水提质指挥部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龚利民介绍,按照“流域统筹、系统治理”思路,围绕2017年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2020年全面消除黑臭水体目标,我市明确了“截污控源、内源治理、净水回补、活水循环”的技术路线,坚持近远结合、标本兼治、多措并举,推动黑臭水体治理全面提速。
截至目前,我市已基本完成福田河等18段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并已完成公众调查评议,结果表明,18段黑臭水体治理公众满意度均达到90%以上,达到了国家要求;抽样检测的水质数据,也达到了不黑不臭标准。茅洲河、深圳河等重点河流水质明显好转,45段黑臭水体水质总体向好,其余27段正加快治理。
在住建部、环保部今年4月7日对我市挂牌督办的17段黑臭水体中,深圳河(福田段)、深圳河(罗湖段)、后海河、西乡河、油松河、茅洲河(光明段)、鹅颈水等7段已基本完成治理,初步达到不黑不臭;茅洲河(宝安段)、沙井河、罗田水、沙湾河、四联河、大康河、君子布河(龙华段)、白花河、田坑水、木墩河等10段正在落实截污以及消除黑臭相关措施。
治水没有退路 强力推行“一把手”工程
5月17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伟中主持召开全市整治黑臭水体工作情况汇报会时强调,治水没有退路,要全力以赴完成我市建成区36条(45段)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坚决打赢治水提质攻坚战。5月17日会后,各相关单位相继召开会议部署黑臭水体治理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要求对黑臭水体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强力推行“一把手”工程。
其中,黑臭水体最多、治理任务最重的宝安区很快举行了黑臭水体治理誓师大会,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总指挥的“1+10+1”指挥体系,制定了“一河一策”工作方案,把10条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精准到每一个建构筑物征拆、每一段河道整治、每一个入河排污口治理、每一个片区管网建设,明确时间,责任到人,治理推进成效显著。
其他各区、各有关单位也积极行动起来。市治水提质办会后第一时间对“一河一策”工程措施清单进行了系统梳理,制定了《深圳市2017年全面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攻坚行动方案》;市前海管理局制定了黑臭水体“一河一策”治理方案,针对3段初步达标黑臭水体分别提出巩固措施;福田区制定了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方案,明确各街道责任,20家责任单位共同解决排水系统现实问题;罗湖区结合制定河长制实施方案,全面梳理了辖区涉及黑臭和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南山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明确了建成区每条黑臭河流治理的时间表、路线图以及责任单位、责任人;龙岗区成立了由区长担任组长的黑臭水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治理中的突出问题;龙华区进一步完善了黑臭水体治理议事机制,与街道办签订治理目标责任书,对项目进度滞后的街道办,实行“红牌”督办机制;坪山区统筹考虑黑臭水体治理、河道整治、污水管网建设等工作,实施“挂图作战”,以项目化形式层层分解治水任务;光明新区建立了“6+5”(6个分指挥部+5个专项工作组)工作体系,完善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总体方案;大鹏新区制定了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效果保持工作方案,着眼长效治理,查漏补缺,巩固成效,等等。
全面推行河长制 实现河湖长效治理
“2017年是治水提质工作最为关键的一年,也是完成黑臭水体治理国家考核任务的决胜之年,任务艰巨,形势严峻。”龚利民坦言,“我市按时完成2017年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的目标,还存在不少拦路虎。”
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征地拆迁难制约截污工程进展。我市多数河流穿越高密度建成区,违章建筑侵占河道蓝线用地现象较为普遍,沿河截污工程和排污口整治工程用地被临河违章建筑侵占,拆迁补偿谈判难度大,严重制约截污工程进展。宝安区虽然近期治理进展较快,但茅洲河(宝安段)、罗田水、沙井河、排涝河、石岩河、龙岗区沙湾河、四联河、君子布河(龙岗段)、布吉河(龙岗段)、大康河,坪山区飞西水、田坑水,光明新区楼村水等13段河道仍然涉及不少征地拆迁问题,截污工程实施遇到较大阻力。
为此,我市近期采取了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全力提速工程进度、加大排污口整治力度并加强跨界河流协调治理的针对性措施。
其中,我市结合住建部挂牌督办要求,以及省委、省政府联合大督查行动部署,加大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督办力度,主动公开黑臭水体信息,接受公众监督,建立排名公示制度,由市领导定期对进度滞后的责任单位进行约谈、通报。我市还落实征地拆迁属地责任,建立约谈机制,督促各责任单位主要领导全力解决好征地拆迁突出问题;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对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项目开通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手续,推动黑臭治理提速提效,等等。
“特别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行河长制,对解决我市复杂水问题、补齐水环境治理短板有着重要的意义。”龚利民表示,5月31日,我市首批148条(160段)河流的河长名单(包括市级河长)正式公布。6月底前,其它河流河长名单也将正式公布,实现全市河长制全覆盖。河长在统筹、协调、督导河流综合整治和管理保护工作中将发挥主责和主导作用,通过强化治理的系统性,加强河湖周边垃圾等面源污染管控和执法监管,使水环境治理工程措施与河湖养护管理有机结合,最终实现河湖的长效治理。
编辑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