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听全美“公立常春藤”明尼苏达大学校长的“办学经”

读特记者 孙锦 文/图
2017-06-26 21:20
摘要

卡勒认为, 一所优秀的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必须放在应对全球危机的高度上,明大近400个专业的学科优势让跨学科合作、跨界人才培养成为独特文化。

在世界名校林立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简称“明大”)并未拥有常春藤盟校天生的优越,然而,它却以公立大学的身份位居最富盛名大学之列,被誉为全美“公立常春藤”。是怎样的城市和怎样的大学吸引明大开展校际深度合作,公立大学的优势与使命是什么?6月26日,在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签署合作协议后,明大校长埃里克·卡勒接受了读特记者的专访,在卡勒校长看来,深圳的创新文化、经济活力以及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注定了双方的合作项目极富远见与吸引力。一所研究型公立大学更应以“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为使命,定位在应对全球危机的高度,不断打破学科的疆界,让大学成为新学科新知识成长的试验室。

读特记者与明尼苏达大学校长合影。

极富吸引力的教育合作项目

埃里克·卡勒在谈及选择合作伙伴时如此评价道:“与建校两年多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相比,明大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大学,但我们对于应对和解决世界性问题挑战、对于培养未来跨界人才等方面都有共识,而且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所处的这座城市因经济活力、创新文化而成为世界公认的“奇迹之城”,所以,这是极富吸引力和远见的合作项目,我们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一定是寻找那些与我们有共同愿景和目标的大学,且大学所在城市重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卡勒坦言,作为一所由州立政府支持的美国公立高校,明大在海外开设分校有一定难度,但这并不会影响国际合作,而中国高校正是近年来他非常看重的合作伙伴。事实上,明大与中国教育交流可追溯到100多年前——早在1914年,就有首批3位中国留学生到明大就读。如今,有超过3000名中国学子在明大就读,明大每年也会有数百名学生来到中国进行交流学习。

优秀大学塑造了学生的现在并影响未来

近年来,一股创新创业的热潮在全球大都市里兴起,包括很多在美国高校就读的学生也参与了校园创业项目,“我非常欣赏这种创新文化,来自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组成一个团队将创意转化为现实中的产品。我希望在与港中大(深圳)的合作中不仅局限于教学和科研,还有更多人文方面的互动交流,学习能带来的不止是学位、工作或者其他商业价值。” 卡勒如是说。

作为全美“公立常春藤”大学,明大拥有5所分校、370个专业、5万多名在校学生以及众多世界知名教授和学者。在卡勒看来,公立大学的学校规模普遍较大,也为其融入全球化创造了更多优势,“今天,一所优秀的大学校园就是整个世界,深入了解并学习各国的文化才能谈得上融入全球化。校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各国历史、文化,这些不但塑造了学生的现在,还影响学生的未来。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学生们可能对这一点的体会更深,明大也在通过与海外大学的合作,建立起一个全球网络来塑造更加广阔和国际化的视野。”

跨学科合作催生新知识的成长

翻开明大知名校友名录,26位“诺奖得主”涉及经济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等不同领域,足以彰显明大是一所规模与品质兼具的学校。记者观察到,此次明大与港中大(深圳)合作开展科研教学的专业主要涉及环境科学、再生能源、水资源利用、生命健康等,“作为一所公立大学,我们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在公共服务、气候变化等方面担负起社会责任,为威胁人类生活的世界性挑战寻找解决方案。”

卡勒认为, 一所优秀的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必须放在应对全球危机的高度上,明大近400个专业的学科优势让跨学科合作、跨界人才培养成为独特文化。“学科交叉的现象越来越多,学科的边界正在逐渐消失。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也是这样。大学需要不断打破旧的学科分界创造新的,成为新学科和新知识成长的试验室。”

编辑 曹亮

(作者:读特记者 孙锦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