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校复课,教育重启还是教育重构?”“疫情将如何改变教育?”……5月30日-6月5日,一场“我们的复学之路”教育云论坛,在北京海淀、杭州滨江、深圳南山三地拉开帷幕,国内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以及三地教育负责人等39位教育专家、学者、校(园)长、师生在线对话,隔空思辨“复学之路”,探讨“后疫情时代”的教育变革与发展路径,传递出教育努力将一场危机化为契机的信心和能力。
正如一位专家在论坛中所言:“反思,是为了我们更好地前行!”
思辨:经历疫情大考后的“教育生态”
疫情到底改变了什么?朱永新提出,这次疫情让教育、学校都经历了一场大考,生命教育、家校合作以及线上教育和网络资源整合成为备受关注的命题。疫情之后,学校的互联网教育是不是应该更加开放,格局是不是更大,突破教室、校园,拥抱更大的世界,这都是在需要在复学之路上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任、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王方认为,疫情的特殊契机使教授与知识获得方式发生了变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的变化,因此,在线学习成为橇动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力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支撑知识结构、促进身心发展,推动中小学学习模式的发展以及教育的不断变革和创新。
“老师甘于奉献的热诚没有变,变的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和认识更加坚定,中国面向世界的教育观正在推动全人类的发展;变的是线上教学很快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老师收获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杭州高新区(滨江)教育局局长来江飞提出,要从未来好教育的样态去审视今天的教育来看待“变与不变中师生的新成长”:好教育一定是能让人感动并能实现精神成长的教育、一定是能够培育每一个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教育、一定是具有能够让人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教育。而对这种教育价值的追求,也必将在后疫情时代浓缩为教育价值的一种追问和要教育目标。
创新:在压力与挑战中实现“教育重构”
返校复学是一次教育重启还是教育重构?
“联合国教科文2015年发布了《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转变》,对教育做出了高瞻远瞩的思考,同样,疫情也一定会触发深度思考,我们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神兽’回笼,回来后怎么办?——教育,不是孤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
南山区政协副主席、区教育局局长刘根平提出,疫情之后教育不应该是简单的重启,而是重构。随着学生全面返校复课,教育进入后疫情时代,人们会结合对疫情的反思,更加理性深入地追寻教育的本质,消除教育异化的影响,正本清源,重新思考学校教育的价值、学校教育的存在形态,重构教育教学生态。
刘根平提出,疫情的价值在于帮助教育者重新发现教育价值、重构教育内容、重新认识技术的力量、重新思考教与学方式、重新构筑教育关系、重新制定学校公共卫生标准。他表示,“这次疫情让我们认识到自律、自主、理性、团结、勇敢等素质的重要性。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人,这是学校的任务,是教育的使命、也是关乎孩子自己、家庭乃至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根本所在。此外,空中课堂也唤醒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师对课程的再造能力得到了提升,继而推动教师群体更加全面、更加综合地处理教育与人类知识、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与社会生活、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关系,让课程内容更加贴近人的生活,更加贴近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不断把人类最先进的知识纳入课程,这也是教育所喜闻乐见的成果。”
探索:从应急之策到“长效机制”的实践
显然,大规模“空中课堂”的实现依附于“互联网+教育”的技术手段迭代,过去5年里,南山教育在信息化教育领域的大规模硬件投入与软实力储备,成为打赢这场胜仗的保障——在学生返校前,南山对全区中小学、幼儿园的光纤网和机房进行了再次改造升级,并正在加快布点5G基站,将尽快实现5G网络全覆盖,为未来教学方式变革提供技术支撑,实现从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的转变,让教育真正“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
过去几年里,南山掀起了一场信息技术变革教育的未来学校创新实践,较早地提出了“教育即未来,教育就是面向未来、追逐未来图景而进行的当下准备”的观点。几年前一个南山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未来教育充满了童趣,教室作为物理空间已经消失了“边界”,师生可以在这个空间里无拘无束地讨论;高科技的信息环境,为孩子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以及动手操作提供了几乎是“随处可取”的便利,教育的“娱乐性”越来越受到同学们的欢迎……想象力不受约束的孩子们如同预言家一样的存在,为2020年疫情之下的“空中课堂”描绘出了后现实主义的画面——如今,智慧校园成为南山教育的标配,技术服务教育,以信息化推动教育变革,引领着南山未来学校的创新。
刘根平表示,此次疫情,让信息技术从辅助手段走向了前台,甚至几乎变成了“主角”。随着AI、大数据、AR/VR、5G等新技术越来越成熟并得到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应用,学生在线学习体验和效率将得到更大提升,现在教师的1/3工作量未来或将被人工智能代替。“返校复学后,我们将继续探索实践,加强内容与技术融合创新,发挥在线教育辅导咨询、作业分享提交、评价反馈、数据统计分析等优势功能,提升教师在云端与学生共情的素养和习惯,创新评价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让更多的高科技教学设备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促进教学效果提升的有力工具,实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突破:打造家校师生“共生共长“的生命场
在论坛中,南山教科院教师研训部部长银艳琳介绍,疫情期间,南山在CCTALK平台上成立的“教师空中学院”,目前,已建立了205个班级、开课934节,有效学习人数达11537人,给老师提供了自主练习以及发起云上“众筹教研”的空间。在返校复学后,“南山名师天天在线”平台按照“七个纬度”——政策法规、国际理解、师德师风、信息技术、学习科学、生命健康、学科教学,收集了661门课程,为后续做好了充分准备。
银艳琳表示,疫情带来的应该是“观念的转变”,通过此次历练,特区教育、湾区中心,更要缩小数字鸿沟,提升学生的全球竞争力,让培养出的孩子们可以和世界融合,甚至成为未来的领导者,
对于“教与学”的方式,刘根平认为,未来的教师要从“teacher”走向“leader”,承担起课程开发者、学习指导者的角色;学生要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建构,组建学习共同体,适应“人机协同”新常态;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将会重构,将可能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自主学习与班级授课制相结合的新型教育生态,学习者中心地位将更加突出。
“这次疫情,让我们体会到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家校关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家庭、学校、社区联防联控,有效地防控了疫情。”刘根平表示,“三者良好互动,构建育人共同体的‘金三角’,更是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从变革学校治理结构入手,优化教育关系。疫情下的线上教育,让家庭变成了学校、父母变成了教师,也让家长更加理解了教育的复杂性,为全面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的新时代育人体系创造了新的机遇,我们将继续融合三方面力量,构建呵护学生健康成长的综合支持系统。”
【读特新闻+】
一枚代表教育“未来”的橄榄枝
一场跨越三地的“云论坛“或许在形式上并不新奇,但所涌现出来的学习热情和对教育变革孜孜以求的求索态度、一颗颗因为教育而汇聚的智慧星火足以让人感到兴奋而心生敬佩。
该论坛由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发起,北京市海淀区教委、杭州市滨江区教育局受邀,三家单位联合主办,并由浙江广电集团少儿频道协办。此次云论坛自5月30日启动,持续至6月5日闭幕,连续在线推出两场主论坛和三场分论坛。主论坛分别以《区域层面复学的对策与思考》、《后疫情时期教育治理新思考》为主题,分论坛《学校管理新常态》则设置了幼儿园专场、小学专场、中学专场。五场论坛全部采取在线直播方式,11.5万人在线观摩、互动、学习。
记者了解到,此次论坛同时也被视为南山区“校长领导力”提升工程的第三次全员培训。在特殊时期,培训方式从线下走到线上,从有限会场到无线网络,覆盖人群范围更广;探讨范围从南山一地走向海淀、滨江、南山三地,形成了横跨长江的“教育金三角”,交流视野更宽、视域更广;学习生态从专家宣讲到多方声音汇聚交互、师生共同脑力激荡,每个人都肩负着建议贡献者与学习者的双重身份……总结经验、轻装前行,作为倡导者和发起者,深圳教育、南山教育再次成为教育变革的推动者。
《诺亚方舟》记录着:大水过后诺亚将鸽子放飞,不久,鸽子飞回来还衔来了橄榄枝——疫情并没有改变什么,可疫情终究是改变了什么。经历了史无前例最大规模的在线教学,此次三地教育“云论坛”既是一种吸纳更是一次发展,在新的尝试和探索中,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也逐渐清晰——线上线下互动的链接常态、共生共长的学习方式、群策群力的治理模式、跨域融合的教育生态,而这种新模式也必将在时间和经验的积淀中,生发出新的教育生命力,成为一枚代表教育“未来”的橄榄枝。
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