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下午,东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东莞市委政法委、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司法局介绍东莞市多部门协调联动,打造诉源治理新体系,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方面的工作经验及成效。
东莞市委政法委副书记蔡泽伟,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处主任陈东超,市司法局副调研员黄文胜出席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市委政法委:主导诉源治理机制建设
近年来,东莞市委政法委通过加大在矛盾多元化解方面的尝试和探索,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基本形成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商事调解有机衔接,政法委、法院、司法、公安、民政、妇联等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
蔡泽伟表示,在去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这一重大时代命题,其关键的主旨就是要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市域这个层面。
而推进诉源治理工作,就是通过建立一系列制度机制,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提前介入化解矛盾纠纷或有效降低矛盾纠纷发生的概率,更加高效地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可见,诉源治理工作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高度契合,我们要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高度整体推进东莞市诉源治理工作。”蔡泽伟说。
2019年,东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意见》《东莞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东莞在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
东莞法院:全面推进诉调对接“1+2+3”模式
2019年,东莞市委政法委和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印发了《东莞市关于全面加强诉调对接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诉调对接工作联席会议和诉调对接“1+2+3”工作模式(建立1个诉调对接中心和线上线下2个调解平台,构建专职调解、律师调解、特邀调解共3大调解队伍)。
据统计,2019年,全市三个基层法院参与诉前调解一审民商事案件80706件,诉前成功调解案件48322件,调解成功率为68.52%,40.27%的一审民商事案件在诉前成功化解。全市基层法院新收一审民商事诉讼案件86194件,同比增长3.29%,增幅同比下降26.7个百分点。
“这个成效表明,超过4成的民商事纠纷在诉讼前,就通过调解这种及时快速又不伤和谐的方式化解了。既便民利民,又缓解了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陈东超强调。
陈东超表示,法院与各部门充分发挥联动优势,促进类型纠纷一体化处理。如在劳动争议案件方面,与市总工会、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出台《关于构建劳动人事争议调裁审一体化工作机制的意见》,实现劳动争议调裁审一体化,将绝大部分劳动争议纠纷化解在诉讼之前。全年进入法院诉讼的劳动争议案件仅5140件,不到全市劳资纠纷总数的10%;在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方面,全面开展赔偿标准统一、鉴定程序规范、纠纷调解前置等工作。全年全市法院新收一审道路交通事故案件2661件,同比下降29.27%;在家事、商事等纠纷类型化调解方面,与市妇联白玉兰家庭服务中心合作,建立专门家事调解中心,调解成功的家事案件占82%。与市工商联、贸促会、商事调解中心签订诉调对接合作协议,有效化解大量涉企纠纷,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今年以来,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社会治理面临疫情防控和维护稳定的双重压力,诉调对接“1+2+3”工作机制解纷优势更加凸显,为依法防控疫情提供了有力保障。今年1-4月,全市基层法院诉前成功调解案件14079件,调解成功率45.5%,一审新收民商事案件26457件,同比下降28.33%。”陈东超说。
司法局:多方联动构建大调解格局
“近年来,我们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整合全市矛盾纠纷化解资源,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等各方联动工作机制,集成多元手段,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推动社会治理向每个角落延伸,初步构建了优势互补、有机衔接、协调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发挥了调解的解纷和社会治理功能。”黄文胜表示。
2019年,东莞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1115次,依法调处矛盾纠纷63749宗,成功调处62442宗,调解成功率98%,涉及金额超7亿元,预防和化解了大量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黄文胜强调,为推动东莞人民调解工作实现行业自律管理、自身发展, 5月10日成立了东莞市调解协会。下阶段,司法局将继续推动和支持市调解协会的运作与发展,统筹管理好全市调解资源,综合管理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调解组织、调解人才、配套服务,建立以市调解协会为核心的组织机制。
编辑 许舜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