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7年投近60亿支援新疆 “五朵金花”绽放南疆绿洲

读特记者 徐兴东 通讯员 农家行 文/图
2017-06-22 09:12
摘要

2010年,党中央作出了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圳作为19个援疆省市中唯一的计划单列市,秉持“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理念,坚持深圳质量、深圳标准,树立援疆“深圳品牌”。

2010年,党中央作出了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圳作为19个援疆省市中唯一的计划单列市,秉持“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理念,坚持深圳质量、深圳标准,树立援疆“深圳品牌”。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支持领导下,深圳创新援疆模式,在产业援疆、教育援疆、人才援疆、精准扶贫等方面扎实推进。

7年的时间里,深圳倾情、倾力、倾智对口援疆,累计派出援疆干部人才588人,投入财政资金59.05亿元,组织实施和带动各类项目186个。深圳援建的“一园一城一校一区一中心”,也就是喀什深圳产业园、喀什深圳城、喀什大学、喀什综合保税区、深喀科技创新中心,被当地干部群众亲切称为深圳援疆“五朵金花”,已成为喀什城市新名片。

深圳援疆工作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更是为喀什带来了新思路新理念,增强喀什发展的基础和内生动力。通过对口援疆工作的深入开展,受援地经济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喀什地区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喀什市GDP年均增长13.19%,塔县GDP年均增长26.2%。社会民生持续改善,社会稳定基础进一步夯实。

 喀什深圳城

588名干部人才前赴后继谱写“边塞新曲”

2010年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始,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深圳对口支援喀什地区的喀什市和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并与新疆共同建设喀什经济开发区。2010年以来,来自深圳各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588名援疆干部人才,怀着对喀什人民的深情厚意,肩负着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重托,不远万里从南海之滨深圳奔赴西部明珠喀什,满怀激情地续写新时代的“边塞新曲”。

今年春节假期刚结束,深圳第九批援疆77名干部人才就抵达新疆,随即奔赴喀什党政机关、医院、学校以及企业开展工作。援疆干部人才离开深圳优越舒适的工作环境,告别深爱的家人、朋友和同事,来到美丽的南疆喀什开始为期三年的援疆工作,开启人生新征程。援疆干部普遍表示,或许三年的时间很快就会过去,但是带着满腔的热情来,希望能够在这里作出成绩,为喀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贡献。在新疆工作期间,他们大都身兼两职,既要做好援疆前方指挥部的工作,又要做好任职单位的工作。

围绕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深圳对口援疆工作坚持真情援疆,力求援疆成果更多惠及当地百姓。截止目前,深圳累计投入财政资金59.05亿元,援疆资金总量居19个援疆省市第7位。此外,带动社会力量投入也名列前茅。深圳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刘卫翔表示,在援疆工作中,深圳切实把新疆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喀什当成深圳来建设,通过不懈地努力和艰苦地付出,喀什经济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当地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将持续用力、久久为攻,助力喀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深圳援疆干部的支持和帮助,我们的生活不会有这样的改变,”塔县一位塔吉克牧民对深圳援疆干部充满感激,很多深圳援疆干部已经成为他的朋友和亲人。

 深圳“春蕾行动”支教老师与新疆维族学生。

实施186个援疆项目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深圳已组织实施和带动各类援疆项目186个,投入财政资金59.05亿元,其中政府性援疆资金主要用于民生建设,有效解决了受援地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中最直接、最现实、最急迫的难题。

深圳援疆工作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民生项目,发展民生事业。喀什市乃则尔巴格镇14村村民热合曼·卡迪尔一家的生活已经明显改善,全家五口在深圳援建的富民安居房里生活,大女儿还在深圳共建的喀什经开区上班。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牧民,如今已经逐步搬进深圳援建的牧民定居房,这些红色屋顶的房子成为帕米尔高原一道新的风景线。据介绍,新一轮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深圳以民生为主线,瞄准老百姓牵肠挂肚的问题,援疆资金80%的投入直接惠及百姓。深圳支持建设安居富民、牧民定居房3万套,新建高等级道路23公里、各类管网24.1公里,改扩建村级服务中心30个,全面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深圳开全力以赴开展精准扶贫和促进百姓就业工作,增加当地群众的收入。据介绍,深圳以“一园一城一区”为平台,引进一批电子、服装、食品加工和商贸物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7200余人在当地就近就业。在精准扶贫方面,2015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决定,福田精准扶贫塔什库尔干县,福田安排2亿元专项帮扶资金,帮助塔县3284户、13086名在册贫困人口脱贫,目前已脱贫1501户、6402人。

 除了改善受援地基础设施、多渠道促进农牧民就业以及开展精准脱贫,深圳援疆工作更注重为受援地居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据介绍,深圳在自身教育、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喀什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开展支医“春暖行动”,以“组团”方式帮助喀什地区妇幼保健院和喀什市人民医院,大幅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深圳援建的塔县人民医院,塔吉克族同胞医疗条件实现历史性跨越。深圳教育援疆开展支教“春蕾行动”,实施深圳援疆“千人双语师资”计划,在喀什推进双语教学、加强深喀两地教育资源对接;推进塔吉克高级中学异地重建,深喀教育园区和深喀实验学校建成使用,新增学位近8000个,快速提升当地教育质量。深圳安排10亿元资金援建喀什大学,选派近10名高校老师到喀什大学支教,加强喀什大学与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及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联系,全力提升喀什地区高等教育质量,将喀什大学打造成新疆应用型人才重要基地。

 深圳在喀什援建的工厂。

“输血造血”并重助推形成发展内生动力

对口援疆不是简单地给钱给物,更重要的是为受援地带来新理念、新思路,激发受援地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注重民生建设的同时,深圳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形成了全面推进的新局面。

加快受援地产业发展,有效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深圳援建喀什的“一园一城一区”累计完成投资22.8亿元,已经开始发挥重要产业集聚和引领作用。深圳城3栋甲级写字楼在喀什东部新城率先具备商业办公条件,深圳产业园标准厂房、产业综合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深圳联合招商局集团,各出资2亿元,选派运营管理团队参与喀什综合保税区建设。深圳全力协调引进华大基因、中集集团、深圳能源等企业,在喀什开展小米种植、牧场改良、光伏扶贫等项目,实现科技兴农兴牧、精准脱贫。深圳还在援疆资金中专门安排产业扶持资金,扶持企业在疆发展,推动美丽奥、广泓能源等一批深圳劳动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企业在喀什投资设厂。借助深圳高交会、文博会等国际化、市场化平台,为喀什引进一批有技术、有市场、有资源的优质企业,提升了当地产业水平。

借鉴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按照社会建设援疆与经济建设援疆并重的思路,建立立体援疆新格局。率先引进专业社工服务,于2011年在喀什成立深圳市对口支援新疆(喀什)社会工作站,开创了社会组织及社工援疆的先河。采用“选派+培养”、“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养60余名本地社工,孵化5家本地社会组织。支持深圳民间力量和公益机构参与援疆,组织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深喀家庭心连心”等活动。喀什残友、巾帼家政等深圳企业在喀什开展民族残疾人、民族妇女免费就业培训,累计培训2.3万人次(98%为少数民族学员),半数以上实现就业。

人才援疆不断强化发展内生动力。深圳援疆工作创新方式,全面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推进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支持编制喀什人才发展规划,制定相应政策,奖励产业园区企业引进急需人才。引入深圳市干部在线学习平台,让受援地干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组织实施喀什援疆青年科技英才培养项目,安排6000多人次受援地干部、医生、教师来深跟班学习。以培训促就业,协调未就业少数民族大学生异地培训,98%以上实现了就业。

编辑 陈冬云

(作者:读特记者 徐兴东 通讯员 农家行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