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本+产业知本 PE主导海外医药技术引进新通道
读特记者 吴德群 文/图
2017-06-19 12:24

金融资本+产业知本,正成为海外医药技术引进的的新模式。6月18日举行的第十九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上,“释放洪荒之力,推进健康中国行”主题论坛吸引了业界大咖出席,共同探讨供给侧经济结构改革关键期,中国医药健康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

论坛上,关注医健创投的投资人相互交流,理性与感性的交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探讨资本和产业的协同。国内医药产业落后,正需要资本撬动。回顾融昱资本创始合伙人黄煜的智慧资本退出之道,资本机构要能将社会资金转为产业资金,发现价值,投资价值,实现价值,成为不退之退的退出方式,通过资本运作来辅助医药产业的发展,共同推进健康中国行。

华盖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许小林,盛山资产创始合伙人甘世雄,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梁颕宇女士等出席,刚刚斩获“2017中国卓越女性投资人TOP20”奖项的投壶网创始人、CEO赵妍昱作为专场主席。

医药行业投资持续高温

据悉,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已发展成为一个近4万亿的市场。各方资本依旧纷纷涌入,投资量级节节攀升。优质的民营医院集团、具有平台潜力的医疗器械公司、拥有核心IP的生物制药公司,以及精准医疗、专科医疗等新兴板块,成为热门标的。同时,上市公司、独立投资人、学者型投资人纷纷加入投资阵营,使得优质项目竞争愈演愈烈。

在融昱资本执行合伙人、仁寿药业执行董事龙宇翔在《中国医药产业投资新逻辑》主题报告中提到,中国目前医药行业投资大环境正在面临巨大改变,诸如一致性评价、上市许可人制度(MAH)、多中心临床试验等政策不断推出,药企承压。数据显示,2016年医药领域相关政策总计142个,2016年国务院出台的医药政策21个,医药行业发展增速放缓,中国医药工业主营业务利润增速从2009年35%降为2016年的16%。

不过,与产业所面临的压力的不同,资本对医药投资保持乐观,投资持续“高温”,2010-2016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医药行业大体成上升趋势;案例数平均增长率达33.7%,投资金额平均增长率更是高达89.0%。在此情况下,优质医药项目稀缺、行业出现一定程度的泡沫,医药行业投资开始转向风险比较高的新药研发。

金融资本+产业知本探路

如何解决这一困境?金融资本与产业知本,也就是与海外药企合作,通过多中心临床试验等方式,加速海外新药的引入,成为众多资本谋求出路的新通道。

据悉,融昱资本三年前开始酝酿与加拿大公司Prometic合作开发1.1类PBI新药,成为业内较为成功的创新投资模式,这也是国内首次由投资机构主导的海外新药技术合作案例。具体而言,融昱资本控股的仁寿药业与Prometic公司将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并使其成为PBI系列的知识产权所有主体。合资公司成立后,仁寿药业将作为PBI系列药物的持证人,充分发挥其在国内医药领域所拥有广泛的产业资源,承接PBI系列药物的落地,完成PBI系列药物的新药研制试验和申报注册、生产、销售等后续工作,最终实现该系列药物在中国区的商业化。

“AI+医疗”或成行业新趋势

医疗改革、新药研发及“AI+医疗”等,一直是业界和大众所关注的热点。

目前,国内医疗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各种医改制度频现,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仍然凸显。不过,这在华盖资本许小林看来,看病难是一个伪命题,从数据来看,中国每千人配备医生量为2.6人,高于美国的2.1人,看病难主要是难在三甲医院,因此医改问题是一个资源配置的问题。

“政策成为影响医改行进的最重要的因素。”Bay City Capital管理合伙人Carl Goldfischer说到,医改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都面临着同样的情况。

而对医疗加人工智能这一热点,业内人士给出不同看法和建议。赵妍昱表示,70%的临床医学影像其实是没有病灶的,这浪费了医生大量的工作时间。如果能够依靠智能检测把这一部分先排除掉,将大大提高诊断效率。启明创投的梁颕宇也表示,其早在十年前就已投资国内第一家电子病历初创公司,而就在两周前阿里集团也跟进了融资。

不过,华盖资本许小林却非常冷静。他指出,不能把趋势当成现实,对人工智能加医疗的投资还是要持谨慎态度。

编辑 桂桐

(作者:读特记者 吴德群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