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紫惠高速工地过“六一”
读特记者 严俊伟 通讯员 沈高 谭婉莹 文/图
2020-06-01 11:41

“爸爸,这里就是你工作的地方呀?”

“这仪器是做什么的,怎么用啊?”

5月30日,紫惠高速工地上满是欢声笑语,20多名紫惠员工的孩子穿戴上定制的反光衣和安全帽,听从现场施工人员的指引,在专门划定的安全区域内观看路面沥青摊铺模拟施工;在工人叔叔的陪同下,登上停机静止的压路机、摊铺机,体验在驾驶室操作的感觉;在技术员叔叔的讲解下,了解全站仪、水准仪、强度回弹仪等仪器的作用,并亲自操作,变成紫惠高速路上的一个个“小小工程师”。

自2017年开工建设以来,紫惠建设者们围绕通车目标,三年来日夜奋战,坚守一线,与家人聚少离多。为了弥补建设者们不能陪伴孩子过“六一”的缺憾,在紫惠高速精心安排下,这群特殊的“小客人”来到了工地现场,近距离感受父母的工作,度过一个与众不同的儿童节……

跨越240公里的约定

在高速公路建设一线奋战了二十年的张海龙,小女儿还不满2岁,大儿子13岁,是小升初的关键阶段,正是需要爸爸给予人生指引的重要阶段。“孩子妈要忙着照顾妹妹,我又长时间没在家,那时候他思想波动比较大。”张海龙感受到了儿子的变化,心里非常着急。

张海龙和儿子

作为分管工程现场管理的副总经理,张海龙肩负着品质工程创建、征地拆迁协调,还负责着全线的安全生产,工作上已经分身乏术的他,不想缺席儿子的成长,和儿子约定:每天晚上8点视频连线,通过视频电话来辅导功课。

从此之后,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工地回来的颠簸路上,张海龙晚上都准时打开视频,在屏幕的一端陪着儿子做作业、聊天。即使是因病住院那几天,他仍然没有“爽约”,在手机里刻意避开医院的背景,坚持和远在江门的儿子连线辅导。手机的两端,一头连着筑路人最放不下的亲情,一头连着最放不下的责任。

别样的暖心工地

来到工地,紫惠公司党群综合部的龚志刚13岁的大儿子龚晨满是新鲜与惊奇,一会儿爬上了巨大的摊铺机,仔细观察出料斗的运作,一会儿试试水准仪,眯眼对着尺子读数。而龚志刚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儿子们欢快的身影……

龚志刚一家

去年的这个时候,2岁的小儿子感染上了肺炎,住院治疗大半个月。由于正在筹备一个重要的活动,龚志刚放不下工作,只能由妻子请假在医院陪护,近70岁的妈妈每天煮好饭往医院送,从来没有单独出过门的她,为了帮儿女省钱,在那时倔强地学会了转公交车。

这次的六一节,龚志刚把两个孩子都带来了工地。“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工地。”龚晨体验了各种机械、仪器,听了现场讲解,深深体会到修路的不容易,“听工人叔叔说,路基上面要用碎石、沥青等铺好多层,反反复复地压好多遍,才能变成我们平时走的高速公路。”

特别的日子陪伴特别的你们

张龙健一家

对张龙健来说,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是个特别的日子——是儿子的生日,还是他和妻子的结婚纪念日。

两年前的那个“六一”,“心急”的儿子提前一个多月匆匆降临,那时正值房建工程进场施工的关键时刻,作为房建工程的业务骨干,正是最忙碌的阶段。在医院陪护了短暂的几天,妻儿一出院他便又返回工作岗位。“我家离公司近,白天有父母帮忙照顾,晚上我再回家,这样两边都不耽误。”张龙健的家就在惠州,离公司不到30公里,但这反倒成了他缩短陪护假的最好借口。

张龙健心里深知亏欠太多家人的陪伴:“我们每一个同事都是这样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上,坚持了整整3年,我不能因为离家近而特殊化。等通车后,一定好好弥补儿子。”

编辑 秦天

(作者:读特记者 严俊伟 通讯员 沈高 谭婉莹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