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限塑令”的目的在于通过价格的杠杆调节作用,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减少和限制塑料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污染”。 然而“限塑令”执行九年遭遇尴尬:大超市严格执行“限塑令”,但民众不介意多花两三毛买塑料购物袋;在农贸市场“限塑令”形同虚设,大部分农贸市场摊主还是会提供给顾客一次性塑料袋。
市民不介意多花钱买袋
在梅林一家超市,在水果区和蔬菜区,四处可以看到透明手撕连卷塑料袋。一两个西红柿、两根葱、三根丝瓜、……别看东西不多,超市工作人员依然尽职尽责地用透明手撕连卷塑料袋将它们分类装好、称重、贴价签。不少市民购物车里,都有多个用塑料袋装的东西。
结账时,收银员还会问一句:“要塑料袋吗?” 记者在一个收银台观察,不到十分钟内,有十个人买单,其中有八个人选择花两三毛钱买一个,很方便地装好拎走;不要塑料袋的是一个年轻人,只买了一件东西,无需用袋子;只有一个老阿姨是自备环保布袋的。一种商品一个袋,买一趟菜,通常带回家好几个塑料袋。
记者在多个超市采访的情况,大同小异。大超市都能严格执行“限塑令”,但民众不介意多花两三毛买塑料购物袋。一名商场收银员诉记者,“购买塑料袋的大概占到结账的人数的70%左右”。
“我觉得塑料袋挺方便的,顶多两三毛一个,很便宜”。不少市民对记者坦承,基本每次来超市都会买塑料袋。
大超市提倡少用塑料袋
对“限塑令”成了“卖塑令”,各大超市怎么看?是否从中赢利?
沃尔玛回复称:一直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好的环保零售商,建设环保节能的商场,销售环保商品。自“限塑令”实施以来,沃尔玛通过各种方式号召、带动消费者保护环境。在商场设置“顾客商品整理台”,方便自带购物袋的顾客打包物品,尽量不使用塑料袋。持续开展鼓励重复使用购物袋的环保公益活动、塑料瓶和塑料包装物的回收活动、以及换赠环保购物袋的推广活动等,从而帮助顾客减少使用塑料袋,自觉使用环保购物袋。:
家乐福也表示:商超提供有偿塑料袋,是依照法规执行,基于成本价销售,没有从中赢利;塑料袋的收费在收银台显眼位置有明码标价,收银员在顾客买单的时候,询问是否需要购买袋子,只限于提供服务的参考。
“我们一直以来积极响应国家限塑环保的政策,减少白色购物袋,倡导环保。”华润万家表示,在卖场增加相关标识、广播,向消费者持续进行宣传,引进十余种纺布环保袋商品在收银台处进行销售,推荐顾客使用,希望最大程度减少使用白色塑料袋。同时,华润万家门店推行的三公里免费送货服务可帮顾客送货上门,也可减少购物袋的使用,达到环保目的。
然而各大商家也表示,尽管超市的态度鲜明,但由于市民环保意识还是有待提高,为图方便不介意多花两三毛,“限塑令”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农贸市场成免费塑料袋重灾区
深圳的大超市基本实施了“限塑令”,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袋给顾客使用,但农贸市场执行“限塑令”的情况较差,大部分农贸市场摊主还是会提供给顾客一次性塑料袋。
在坂田一家农贸市场,记者看到从市场采购回来的市民,基本都拎着各式各样的蔬菜及肉类,每一种都用一个塑料袋装着。记者看到,这些塑料袋几乎都是由市场摊主免费提供的,质量非常薄,稍硬一点的菜都有可能戳穿它,二次利用的可能性非常低。
除了超市、菜市场,记者走访时还发现,水果店、街边的小卖铺、奶茶店以及外卖等,都会免费向顾客提供塑料袋。
市场摊主也有他们的说法。摊主李先生说,这塑料袋虽然便宜但也是有成本的,也不想免费提供,可别人来买菜你总不能让他用手拿回去吧,况且多少年都是这样的,很难改变了。
“限塑令”目的是限制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大型超市提供塑料购物袋大多厚度比这个厚,还是可以循环再用。农贸市场所用的都是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由于质量差厚度薄,无法再次使用。这种塑料购物袋成了最大的污染源。
多管齐下让"限塑令"发挥作用
“限塑令”落空的背后,是白色污染卷土重来。有报告指出,目前全球只有14%的塑料包装得到回收,而最终被有效回收的只有10%。很多超薄塑料袋若被随意丢弃或不经处理进行填埋,可能200年也无法降解,长期残留在土壤中,会对土质和水体造成极大危害。
塑料袋为何屡禁不止?不少识之士认为:首先,其“替代品”吸引力较差。相比塑料袋,无纺布等材质的环保袋不太好看,不仅价格更贵,携带也不方便。而塑料袋装完商品还可以装垃圾,哪怕要为此支付点小钱,在消费者看来都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成本。其次,监管不力,让“限塑令”空有其名。监管部门惩罚力度越来越小,检查次数越来越少,最终默许了商家对塑料袋的肆意使用。
如何让"限塑令"更好地发挥出作用?深圳市零售行业协会的专家认为:应多管齐下让"限塑令"名副其实:多方宣传塑料袋对环保的危害,转变公众意识的环保意识,让大家都能自觉使用环保袋;厂家应推出更多好看好用的环保袋供应市场,满足需求;环保等有关部门必须在塑料袋生产的审批、监控、执法环节中出狠招、抓落实,不让违规产品流入市场;完善塑料袋销售、使用和回收的全链条制度设计,塑料袋薄利多销,如果适当涨价,大家“扯袋”的手可能就会停一停 ;如果能把“限塑令”为“禁塑令”更好,禁止或限制生产销售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塑料餐具,而代之以可降解塑料制品。
读特新闻+
看看国外的“限塑令”
在很多国家塑料袋早已被“封杀”,这些国家在寻求替代品和实行严格垃圾分类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德国:不管哪种袋都收费
德国大多数商店为顾客提供塑料、帆布和棉布3种购物袋。德国的塑料袋本身就是环保型塑料袋,是可降解的,质地好很结实,可以重复使用。不管顾客选用哪种购物袋,都要先付费。
爱尔兰:征收“袋税”
爱尔兰自2002年启动“塑料袋税”,对每个购物塑料袋征税15欧分(约合19美分),税收全部纳入环保基金。2007年,政府又将购物塑料袋税提高到每个22欧分。实行“袋税”后爱尔兰人消耗塑料袋的数量确实下降了,但目前又开始反弹,这说明这一措施并非长久之计。
日本:自备袋子购物打折
日本政府规定,商家在结账时应主动提示顾客,需要塑料购物袋必须付费,并给自备购物袋的顾客提供打折优惠等。
英国:有奖积分鼓励顾客
英国主要大型连锁超市目前既提供免费塑料袋,也提供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售价10便士到20便士不等。大型连锁超市TESCO通过奖励积分的方式鼓励顾客不用塑料袋或重复使用购物袋,这种做法颇有成效。
美国:自己带包还能抵税
在美国加州一些大的超级市场里,顾客每自带一个购物袋,在收款台结账的时候,收银员就会给顾客5美分的优惠,并明确地列在购物小票上。对于这笔钱,顾客可以选择直接收取,也可以决定委托超市捐给慈善机构或环保机构。顾客保存好这些购物单据,把一年所捐出的钱积攒起来,等年底到上税的时候可以作为捐赠抵税。
编辑 周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