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梅葆玖先生:“我愿我身体好,能再为大家演一段”
记者 何凡
2016-04-26 01:29

2016年4月25日11点零4分,也就是今天上午,著名京剧艺术家梅葆玖,在沉睡中与世长辞,享年82岁。

噩耗传来,举国哀思。

001

1934年3月29日—2016年4月25日

梅葆玖是梅兰芳的第九个孩子。也是梅兰芳子女中唯一继承梅派艺术的传人,他一生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对当今京剧界来说举足轻重,多年来培养了许多艺术传人。

据身边人透露,梅葆玖生前身体尚算健康,今年梅葆玖还参加了两会,并独立完成报到。

2013年和2014年,记者曾两次采访梅葆玖先生,当时的他正在筹备并执行父亲的梅兰芳“双甲之约”,也即率领当今最优秀的梅派第三代传人,用一年多时间在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全球近20个城市演出数十场。

当时年届80时的梅老说:

“我愿意我一直身体好,能再为大家演出一段。”

梅派最权威的传承人

002

梅葆玖10岁学艺,13岁正式登台演出《玉堂春》、《四郎探母》等剧目。

彼时的中国正值抗战的危难时期,风雨飘摇,他的父亲梅兰芳为彰显民族气节,正蓄须明志,暂别舞台。我们在流传下来的文献照片中,只能看见一个面容清秀的少年,安静地立于他名声浩荡的父亲的身后,身体微微前倾——

一个是温敦含笑的父亲,一个是彬彬有礼的儿子。除此之外,我们没法更多地捕捉到这对父子之间情感上的细节,那黑白的画面,静穆而有意地拒绝向后人传递出更多的信息。

历史影像只能向我们点到为止。但不得不感谢人类所具有的最神秘的信息载体——基因。当梅葆玖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跃入我脑海的只有这五个字:最后的贵族。

他异常白皙的面容,眼角深厚的轮廓,挺直的鼻梁,微薄的嘴唇,都像是背负着深厚的使命感的,让后来的人们得以从目睹它们的第一眼,便会发自内心的说,像梅兰芳,很像,很像。

他讲话的声音轻轻的,所使用的音量很小,但声音的位置偏高,这一定是一个京剧男旦演员常年保存的讲话习惯。那些字正腔圆的语调,听上去让人觉得浑身一激灵,仿佛北京的四合院、胡同、城墙根儿、老槐树都盛放在那一个字节一个字节上,如同花开。 

20世纪初,京剧是男旦的天下,也是因为有一批优秀的男旦,把京剧发扬光大,发展得红红火火。那时人们看待男人演女人,大概不会觉得太特别吧?因为当初四大名旦在舞台上展现女人的千姿百态,台下却都是飒爽潇洒的男人,似乎没有人质问过他们是否有性格倒错的问题。而今的时代,女人上台演戏不再受限制,男旦也就越来越稀罕,见得少,难免有人产生出某种好奇的窥视心理。

梅葆玖对此倒是不以为意,他说,男旦比起女旦,其实在体力、嗓子和演技上更有优势,因为不是女人,所以更加比女人用心揣摩,下的功夫更多。说起当初为什么学起唱戏,他说没什么特别的,大概就是从小在父亲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加上父亲看他在扮相和嗓子上有条件,便请人给他教戏,培养他做了传人。

“不务正业”的老顽童

003

生活中的梅葆玖真有股子说不出的爽快麻利劲儿,说起自己在舞台和生活中给人的强烈反差,他讲起一件往事:梅葆玖从小喜欢汽车,但父母因为安全考虑一直不让他考驾照,他也非常孝顺地服从。但在父母都离世后,已经50岁的梅葆玖居然去考了驾照。

如今,出门开一部进口豪华VOLVO依旧是梅葆玖的生活习惯;香港朋友的私家飞机,他一开就是半小时,还嫌不过瘾,表示很想试一试波音747。

“这还不算什么,‘文革’结束后我帮大兴农场去运大白菜,光着膀子开大卡车,一位老大妈看见了,特意跑来对我说:‘哟,这不是梅葆玖吗?昨儿在电视里还是个小媳妇,今儿个怎么就成了个大老爷们儿了?!’您看,多有趣,哈哈……”

除了开好车、吃牛排、听音乐,梅葆玖还喜欢养狗,他的爱犬“COCO”是纯种欧洲贵族,吃的蛋糕必须是上海“红宝石”的,别的一概不碰。

“够前卫吧?”说到此,梅葆玖自己先乐了起来。

梅葆玖还是汽车、音响以及和电有关的机器的发烧友,从小他就喜欢看着图纸自己制作模型、电子管收音机什么的,最高兴的就是听见自己装的收音机一响那一刻。据说,在上世纪50年代,梅葆玖就自己鼓捣出一台立体声音响,相当的前卫。看来梅葆玖如果不唱戏,搞不好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师。

“我的生活很充实,并不是只有唱戏,回家喝喝茶就完了。”梅葆玖说,除了捣鼓电器外,自己还喜欢运动,“什么自行车、摩托车、汽车,我只是没去参加比赛而已。”

说不完的梅府传奇

004

梅葆玖说,自己的“不务正业”是受父亲的影响。“从小父亲就相当注意我们的教育,这样即使不唱戏,也可以做别的。”

梅葆玖说,父亲是一个开明而兼容并蓄、爱好相当广泛又相当聪明的人,他是自己的骄傲。

梅兰芳去世后,留下了价值几十个亿的收藏和家产,当中很多是无价之宝。梅葆玖说,母亲很聪明,把这些全部献给国家了。

“把这些东西留给子女,时间长了难免散失,不如给国家,还能永久地保存起来。”梅葆玖说,兄弟姐妹们都理解妈妈的决定,没有争议。

不过,他很开心继承到了父亲在美国获得的一顶博士帽,那是他永久的纪念。“终有一天我也会把这顶帽子交给国家,绝不能让人说梅葆玖把他爸爸的帽子给卖了!”梅葆玖打趣地说。

帽子能永世流传,但遗憾的事,梅派的衣钵在梅葆玖的下一代断了传承。“‘文革’耽误了一代人,我们的子女应该学戏的年代正赶上八个样板戏,那时男旦靠边站,老戏不让唱。”

梅葆玖说,本来哥哥梅绍武的儿子很有条件,但是那个年代不让学,最终选择了出国了。唯一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大哥的孙子梅玮能唱上几段。

梅葆玖过事之前,梅玮在北大中文系,业余跟着他学学戏。“这也算梅家隔代的传承吧。”

今年全国两会上,耄耋之年的梅葆玖作为政协委员提案保护传统文化和民族戏曲,希望孩子们多听京剧、爱京剧、练书法、认识繁体字。“孩子们应该了解一些京剧的知识,知道京剧什么样式,这不是专业式的培训,只是要他们知道京剧的历史,从这个角度来看,音乐课里有一点京剧是很必要的。”

为了传承京剧,梅葆玖在去年很长一段时间里闭门谢客,只潜心做一件事情:录制梅派京剧名作《贵妃醉酒》和《太真外传》全本的两张唱片。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道他君王,情也痴……”

这是大型交响京剧《大唐贵妃》里的最后一场“梨花颂”,整部作品取材于梅兰芳的名剧《太真外传》、同时参考《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等名篇重编而成。2003年,集结了众多京剧大腕的《大唐贵妃》在北京首演,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梅葆玖的功劳。

原本,梅葆玖计划今年11月将这部作品重新打磨再度推出,就在陷入昏迷前一周前,他还打算专门去趟上海和该剧导演见面商量创作问题……

然而,我们永远也看不见这张熟悉的面容了。

所幸的是,梅葆玖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京剧遗产,让我们得以重复地观赏、学习、揣摩、领悟。

记得两年前采访梅葆玖的时候问他:“梅老,您一生最值得骄傲的成就是什么?”

“那就是能继续将我父亲的梅派艺术继承和传播下去!”梅老毫不犹豫地说。

“您目前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我愿意我一直身体好,能再为大家演出一段。并不是展示我梅葆玖个人,而是将京剧再次提高到文化外交的高度。”

编辑 钟润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