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全市中小学生已返校复课,开始了特殊时期的新学期。对于深圳高级中学集团的房景楠和董君两位老师来说,在广西河池东兰县东兰高中为期三个月的支教生活,也已度过三分之一。在深圳市教育局号召之下,来自深圳各区及直属学校的30位优秀教师报名赶赴广西河池下属的7个县,开展支教工作。深圳高级中学集团的房景楠与董君夫妇位列其中。
凝心聚力,毅然前行
带上深高人团结协作的结晶,踏上支教旅程。
5月7日下午,房景楠和董君接到通知,得知自己被分配到东兰高中。此时,距离出发只剩下三天时间,两位老师赶紧了解了一下支教目的地基本情况:东兰县地处山区,全县只有东兰高级中学一所高中,可以说是全县的希望。虽然两位老师都有丰富的高中教学经验,但已多年执教初中,势必需要在备课方面作一定准备。这方面,执教生物学科的董君面临的挑战相对更大一些。
“我们接到通知后,知道是安排在高中任教,但并不知道安排在哪个年级,所以我第一时间联系了中心校区生物组的老师,全组老师都给予我极大的支持,特别感谢刘爱侠,李晓夏,许明,张静老师,非常细心的帮我整理了高中各年级的资料,并给我分享各年级教学经验。”董君说。
除带上教学资料外,房景楠还准备了两样资料:深高自编《艺术通识读本》和网课期间的部分艺术课程资源。“《艺术通识读本》由艺术中心全体教师花了2年时间编写完成,我想通过这本书,让深高的艺术普及教育也惠及这边的孩子。艺术网课资源方面主要是微课视频,希望将这些精品视频课程赠送给当地学校,开阔孩子们的视野。
我希望起码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对待教育教学的态度、教育技术的应用、艺术教育的普及、艺术特长生培养及管理。”房景楠说。
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工作压力大,教研难开展,学生基础薄弱如何应对。
5月11日,房景楠与董君抵达东兰高中,次日正式开始上课。如他们所料想,东兰高中的硬件条件并不算差。作为东兰县唯一一所高中,经过这些年的经济发展、各地帮扶、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东兰高中所有教室已经装备投影系统,本学期开始装配的希沃一体机已经在高一年级投入使用。生活方面,虽然学校有食堂,但校方担心两位老师吃不惯,还是另外准备了炊具;二人洗了两天冷水澡后,校方安排的热水器也到位了。
但是,房景楠坦承,这里的老师们,工作强度是在他们意料之外的。主要原因有三:学生多;老师少;工作时间长。“在深圳四五十个学生一个班,(在这里)第一次上课时,却发现教室里坐了七十多个学生,从讲台到后墙全部坐满,老师想下去走走都十分困难。”
东兰高中集中了全县所有高中生,因此班级规模大,全校60个班,4400多名学生,平均每班73名学生,然而教职工却只有200人左右。与此同时,由于学生多来自乡村,家长外出打工,再加之当前疫情原因,导致学生回家不便,全部一周七天在校,教师也需陪同。教师工作时间超长,教学任务繁重。“课时量大,一般工作量达到一周二十节课,甚至更多。每周至少一次手改试卷并登分,至少带两个晚修。光是批改作业、改卷、登分等工作就消耗了绝大部分精力。这也影响了老师们的教研和业务提升。”房景楠表示。
如此大的工作压力下,自然缺乏有效的教师间交流互动,教研工作开展成为难题。
“(生物)科组群内,资源共享,气氛活跃。高一备课组内,课件共享,随时随地集体备课。不过,虽然教师日常交流较多,但还是缺少有深度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课堂目标不够明确,课堂有效性不足,课堂反馈效果不理想。”董君说。
同时,学生也存在各种问题。他们虽然普遍学习热情高涨,能跟上教学节奏,但基础薄弱,缺少课堂专注力,缺少良好学习习惯,理解力与执行力不足,大多是被动接受知识,较少主动问问题以及动笔练习。美术生缺乏系统训练和严格管理,学生迟到早退现象较多,有些学生因为经济条件或者家长阻力,中途放弃。
房景楠与董君决定,在这有限的两个月内,尽自己所能,帮助东兰高中的师生们。
同心协力,尽己所能
融入集体,做好本职,保持党员与深高人本色
如今,两位老师已经来到东兰高中两周。谈起这两周的支教心得,他们感慨万千。两位老师都知道,仅凭两个人的力量,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教育薄弱地区的整体现状和教育意识,但他们尽力团结起身边东兰高中的老师们,在这片土地上同甘共苦、辛勤耕耘。
“教育薄弱地区对高考科目与非高考科目的关注度是很不一样的。东兰高中音乐、美术课只在高一开设,高二就没有了。我第一周上课时发现学生没有发美术课本,老师也说不清为什么,他们上课不用课本,就不在意。于是我去教务处询问,去仓库找,也找不到,又查了订教材的记录,发现上学期有订,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没发。最后终于找到了课本,给学生发了下去。”房景楠说。
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艰难,但房景楠和董君仍然按照深高的教学要求,尽量保障课堂效率与反馈效果。令他们欣慰的是,自己的到来为集体注入了更多的团结协作精神与凝聚力。上课和积极推门听课效果明显,得到了师生们的积极评价,一些好的变化正在东兰悄然发生。
“学生从第一节课的新奇、兴奋,到现在逐渐能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能够越来越多的参与课堂。课堂回答问题的准确率有所提升;课堂记笔记的习惯在逐步养成;学习的自主性略有调动;利用晚自习时间批改作业,发现孩子们做作业的节奏有所规范……”为了能增加与科组同事在一起交流的时间,董君从化学2办公室搬到了生物教研组办公室,组内氛围变得融洽。
携手共进,不忘初心
全心奉献超越小我,做女儿最好的榜样。
对房景楠和董君来说,这次的支教,并不仅仅是支教,更是作为教师的“圆梦之旅”。房景楠去年做了膝关节韧带重建手术,腿脚略有不便,疫情期间不能出门也耽误了康复治疗,决定去支教时董君很是担心这一点。但他们直接选择了携手同行。
房景楠表示,支教的想法其实一直都有,可能作为一名老师,或多或少都有些支教的情怀和梦想。所以当四月初接到报名支教号召时,他的第一个念头也还是“要去”。
“我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读研究生期间,大概2006年,曾经参与组织学院到贵州山区的支教活动,包括捐赠衣物书籍等。当时我主要做后勤工作,没有能到支教一线。多年来,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一直希望有机会可以再次参与支教工作,到教育薄弱地区做一点事情。”董君说。
虽说去意坚决,但此行支教,房景楠与董君并不是没有牵挂。虽然得到了父母家人的支持与鼓励,但二人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家里4岁的女儿。“关于支教,家人都是支持的,面对的困难,家人和我们一起想办法克服。孩子跟奶奶回老家,目前我们照顾不到,只能辛苦老人。孩子很懂事,出发前,我们如实告知孩子支教的安排,孩子说,好的,爸爸妈妈,我如果想你们了,会跟你们视频或者发语音的。这也让我们多了一份安心。略有些困扰的是,我一直陪伴孩子阅读,这几个月可能会略有缺失。”
但两位老师都认为,这次支教,不仅仅是前去教育山里的孩子,更是教育留守家中的自己的孩子,让她学会坚强,懂得责任,在她幼小的心底埋下爱与奉献的火种,将来更多地温暖这个社会。
编辑 陈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