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高考故事别画神像
读特评论员 刘洪波
2017-06-09 07:36

今年的高考结束了。恢复高考40周年的纪念,不知是否还会展开。

高考前夕,这个纪念推向了高潮。但40年前的此时,考试招录大学新生其实还没有任何迹象。1977年的此时,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还要两个月才开幕。这次会议上,邓小平才在专家提议下决心当年恢复高考。全国人民要到10月21日才在报纸上读到高校招生改革的消息,这年12月中旬,高考在各省进行,而被录取的学生要到1978年2月才入校就读。

这就表明,别的事情,我们都在它发生的日子纪念,而对高考,人们是在纪念一个年份,在这件事情今天发生的日子里推向高潮。直至今天,高考仍是万人空巷的盛事,仍被视为一个可信而公平的制度。恢复高考40周年纪念,靠着高考时间而不是当年当日,绝不只是凑热度。纪念恢复高考,总体上来说不是一件由国家安排的事情,而是一种社会自发行为。这体现了一项国家制度设计被社会认可的程度。

从“自愿报考,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查”到“统一考试、择优录取”,高校招生从推荐批准制到考试录取制,变革之剧,不止于一次冲击,更在于其影响的深远。从此,个人开始对命运获得主动权,它必然带来个人与群体关系的深度改变。它体现的导向、标准,预示了此后社会各方面变革的基调,个人努力和竞争择优一再击破各种羁绊。

今天,讲述高考改变人生、改变命运的故事,讲述高考点石成金、金榜题名的故事,已经成为纪念高考时不约而同的习惯动作。个人奋斗、脱颖而出的胜利者,一次次回到众目关注的焦点。这毫无疑问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如果仅有这样的讲述,又不见得是合理的。如果只看“胜利者”,那么,“群众推荐、领导批准”的大学招生也可以有难以尽述的幸福故事。

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还需要有“落榜者”的故事,还需要有恢复高考40年间演变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况味要复杂得多,但也真实得多。这里面包括书包重量的变化,家庭负担的变化,城乡升学机会的变化,高考成功者从“骄子”到一般社会门槛的变化等等。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还要有同样分数在不同地方命运大为不同的故事,“落榜者”仍然有机会在社会里获得成功的故事,即使高考胜利仍然可能泯然众人的故事,以及一考不能定终身的故事,大学毕业仍然要有“好爸爸”的故事,中产阶层子女出国留学潮的故事,底层子女可能无法升学的故事。早期,高考上榜者人人得以“改变命运”,今天,高考上榜已不足以实现社会上升,要实现社会向上流动,还要许多要素。“成功的路不止一条”,这样的道理已不专用于劝慰落榜青年,上榜者也适用。

这些故事的综合,才是高考的全面样貌。那些一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人群,不是高考的画像,而是高考的神像。

编辑 桂桐

(作者:读特评论员 刘洪波)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