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大朗镇,又称织城,这里不仅是名扬全国的“羊毛衫名镇”,早些年手工编织也曾盛极一时。过去大朗人常常用竹筐、葵篮盛装荔枝,造就了许多能工巧妇,当地妇女都掌握着一门“织”技,能编织出葵篮、地席、床席、草垫等众多手工艺品。
岁易时移,曾经遍地“织女”的大朗,如今只有少数人仍坚守着这份手艺,傅月芳就是其中之一。人称“编篮芳”的她今年已67岁,从事手工编织40多年,她编织的提篮美观耐用,常年有批发商上门收购她的提篮,产品远销海外。
手工编织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东莞市曾是农业县,数十年前东江边莞草丛生,厚街镇、道滘镇等地都有群众以编织手艺谋生。上世纪60年代初,当时的东莞县城里成立了一家轻工艺品进出口公司,负责向民间收购草垫、草席、葵蓝等手工编织品,销往海外市场。
1964年,大朗大井头也设立了一个加工点,以禾杆草为原材料,生产地席、床席、草垫、大圆席等手工编织品。随后,加工点以大井头为中心不断扩散,大朗许多家庭妇女都加入到编织行列。傅月芳便是大朗妇女中的编织好手。她曾被派到道滘学习编织手艺,学成归来后便成为了众人的“师傅”,教姐妹们编织葵篮。
随着工业发展步伐的加快,手工编织渐渐淡出历史舞台,一起编织的人们各奔东西,转行做其他事业。只有傅月芳等少数人,仍一直坚守着这门手艺,一转眼就是40多年,人送雅号“编篮芳”。
每月编提篮200多个
记者走进芳姨家,就看到坐在客厅的芳姨神情专注地编织着一个提篮,彩色的胶带在她手中上下翻飞,一个个成型的提篮整齐地放在一边。
芳姨告诉记者,以前她跟师傅学的都是最基本的技艺,当时编织的篮子只注重结实耐用,现在的篮子不但追求质量,还要讲究“设计”。很多时候,她得按照客户的需要,自己琢磨着设计一些花样、款式。
芳姨随手拿起一个带“囍”字图案的提篮说:“这种图案就是应一位顾客的需要编织的,是大朗人结婚送礼时用的。”记者看到,这款提篮以红色为主色,提篮两面均带有金色的“囍”字,提篮边口有天蓝色的连绵图案,红黄相间的提篮系,显得喜气洋洋。
“除了做家务,带孙子,一有空我就做这个。晚上也一边看电视一边做。”芳姨笑着说,如果没有其他事情打扰,这种提篮她一天就可以编10个,平均每月编200多个。
提篮可用十余年
“编织篮筐,有许多道工序。”芳姨透露,编篮子之前,先要买材料、做模子、剪胶带、起底,然后织篮身、封口、打耳,编织的图案、款式也要提前在心里计划好,完成一个手提篮至少要一个小时。
她告诉记者,东莞市石龙镇有两家商店常年采购她的提篮,当订单多到忙不过来的时候,会叫上亲戚、邻居过来帮忙。“这些年来,我已经教会十几个徒弟了。”芳姨说,来帮忙的这些人都是跟她学会编织的。
“这种提篮不怕风吹日晒,如果注意保管,用十几二十年都不会坏。”芳姨还提到,编织这种提篮最难的是边栏收口和打耳了,边栏收口不紧整个篮子就容易松掉,坏得很快,她编织时会将每条胶带都拉得紧紧的,所以“芳姨牌”提篮特别结实耐用,回头客络绎不绝,还远销海外。
手工编织的东西,带着一份难忘的情怀和一份过去的记忆,散落在生活的角落里,起初不在意,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就显出了它的珍贵。
编辑 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