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名学生隔空拥抱、相互击肘,用手臂拼接成爱心、和平鸽和花朵,时而化身为护士,时而化身为交警,时而又变成快递员 …… 今年 3 月 31 日,深圳高级中学 36 名中学生原创的手舞视频《破晓》对外发布,仅用一天时间点击量就突破 100 万,走红网络。
▲疫情期间,深圳高级中学学生舞蹈团自创线上舞蹈作品《破晓》,向抗疫英雄致敬。
2020 年的春天,在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中,深圳新生代展现出与这座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活力和创造力,一系列凝聚人心、感动全城、创意频现的文艺作品喷薄而出,《破晓》仅是其中之一。他们用勃勃生机,为深圳这座文化创新发展的先行之城刻下生动的注脚。
多才多艺,直击人心
校园创作青春澎湃
疫情防控期间,当医护人员逆行,基层人员守岗敬业,无数志愿者默默奉献时,深圳的" 00 后"并未不满足于"宅家"。他们自发地创作、书写、歌唱,"以艺抗疫"成为许多深圳学子非常时期的共同选择。
各大校园涌现出大量直击人心的抗疫作品——深中学子自创歌曲《午安武汉》,深圳外国语学校师生"云"合唱《春来花就开》,深圳实验学校中学生用歌曲《逆行天使》送上祝福,深圳高级中学学子演唱《奉献》致敬抗疫一线,深圳第二高级中学 36 位师生及家长用手机拍摄 MV《坚信爱会赢》,港中大(深圳)师生共唱《逆行者》赞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歌曲《呼唤》传递关切之情,西乡中学师生把 2000 多幅画作送至深圳抗疫前线市第三人民医院 …… 这些作品处处显露出深圳新生代的艺术素养、国际视野和难能可贵的社会参与感。
深外高一学生胡盈原创的英文歌曲《Everything will be okay》也是校园抗疫作品中的一首。她回忆说,因为受到一线医护人员抗疫事迹的感染,当时冒出了"一定要做点什么"的想法。这首歌的作词、作曲、演唱、和声、混音均由她一人完成,"我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作为歌曲的情感基础。音乐是情感的诉说,那些无法言说的东西凝结成曲调在我心中震荡不休。我们不能重启 2020,但是我们可以抓住希望,点燃星火。"聊起创作动机,这个典型的" 00 后"至今仍无法掩饰激动。
深圳学者王俊是一名" 00 后"孩子的家长。他表示,深圳" 00 后"的眼界,所处的光辉时代,所生长的这座奇迹城市,必将把他们塑造为最富有创造力的一代。
"这次全民抗疫再次印证了我的判断。各校不断涌现的‘云合唱’‘云舞蹈’‘云绘画’。这是在全媒体时代的一次在线集体文化行动。相信这个春天,将在‘ 00 后’如春天枝条一样生长的年华中留下深刻印记。"王俊说。
不畏风雨,玉汝于成
先锋城市孕育传奇
今年 2 月 1 日,深圳晚报"我家的战疫生活"征文活动,开始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征集作文。短短一周,活动就征集到 2000 余篇作文。深圳中小学生用手中的笔,记录自己的战疫生活。
▲深圳晚报"我家的战疫生活"征文活动海报。
很多参加征文活动的学生,他们的父母是医护人员,战斗在此次抗疫最前线。孩子们的笔下,有对父母的担心和关切,但更多的是为父母感到骄傲和自豪——
"每次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和弟弟都被爸爸要求离开他两米远。因为怕给家人带来风险,他总是独自坐在餐桌前吃饭。"
"每晚我与医生妈妈视频时,她总是用沙哑的嗓音反复叮嘱我勤洗手,仿佛处在一线的人不是她,而是我。"
透过孩子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一幅幅生动的战疫生活图景,一个个让人泪目的感人细节,一次次特别的观察与思考。孩子们的文字,如同朝阳下窗户折射的光,让人们感受着不寻常的力量。
▲深圳晚报"我家的战疫生活"征文活动海报。
"所有征文都很真实、真挚,有一股自然感人的力量。"深圳市百仕达小学校长、广东省"点灯人"校园阅读推广人熊佑平如此点评这次活动。这些故事,从每个小作者的笔下流淌而出,真实而又动人地记录了疫情之下的生活百态。
全国十佳文学教师、红岭中学园岭初中部语文教师谭妙蓉表示,疫情让孩子有了一次特殊的成长体验,铸就坚毅的品格。难能可贵的是,许多小作者并没有沉浸在个人情感的抒发中,他们能推己及人,通过身边的人和事,看到了千千万万普通人在为这个社会奉献,明白是这份大爱支撑起民族精神的脊梁。
火红青春,奋斗有我
新一代青年扛起未来
抗疫大考之下,不仅有校园学子的专属表达,更有新时代青年的身影。火红青春,奋斗有我,深圳新一代青年正用自己的行动为这座城注入崭新活力。
一段名为《We Are All Fighters(我们都是战士)》的英文短视频,曾在今年 2 月抗疫期间成为"爆款"。短视频作者是深圳创业青年刘洁,她说,之所以选择用英语录制,是因为"中国的故事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讲"。
▲深圳创业青年刘洁在今年 2 月抗疫期间,创作英文短视频《We Are All Fighters(我们都是战士)》, 在网络广为传播。
当刘洁基于使命感创作英文短视频时,深圳大学新闻专业的大学生正在接力采写战疫深度报道。2 月上旬,指导老师一句"大事当前,新闻学子岂容置身度外",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深大新闻系学生,激情瞬间被点燃,24 小时内自愿成立了有 60 多人的"战疫小分队"。从此每天一篇疫情深度报道,连续 30 多篇,从湖北的震撼现场、海外留学生的归程,到边疆村落的社区防疫、" 90 后"一线医护的奋不顾身 …… 报道还被不少主流媒体转载。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辜晓进说,饱含着善意的眼光总是更有力量。疫情防控期间,深圳绝大多数青少年并未置身事外,而是以积极姿态与之呼应和共鸣。唱歌跳舞、写作报道 …… 这批新生代孩子身上体现着人们期待的善意、良知与社会担当。
一场疫情大考,考出了深圳新生代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学识素养。或许,他们的声音还有些稚嫩,他们的笔触还欠缺力道,他们的辞章还略显单薄,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倾诉的愿望、加油鼓劲的激情、笃定前行的力量,以及用创新和奋斗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志向。
未来已来,未来在深圳新一代肩上。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张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