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为国内第一大考,每年此时,都牵动着多少学子、老师和父母的心,掌控着多少人的情绪。而这人生“第一考”,检验的不仅是考生们的文化课成绩,还有遵纪守法的意识。一些法律意识淡薄的考生选择铤而走险,然而高考舞弊行为甚至影响涉案考生的一生。对此,法律专业人士提醒,我国严打高考犯罪,去年起考试作弊已入刑。
2016年起高考舞弊行为入刑 宣判24起高考舞弊案
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自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其中组织考试作弊或替考入刑成为引人注目的修正案条款。根据刑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作弊行为主要涉及四种罪名:代替考试罪,组织考试作弊罪,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罪,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
记者从中国裁判文书网查询发现,有302件案例涉及代替考试罪,组织考试作弊罪,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罪,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作弊事件屡禁不止,除考生个人动机和某些非法机构提供帮助外,对行为人惩处力度不够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记者查询到的302起案件中,有24件发生在2016年高考期间,涉案人员有社会无业人员、考生和家长。今年是“考试作弊入刑”后的第二年高考,按照有关要求,今年我市高考考点继续全面启用考生身份识别和考试作弊防控两大系统,各考点将严厉打击冒名替考和利用无线电技术进行考试作弊的行为。
组织高考作弊最高判刑7年 2015年辽宁6名教师被判刑
广东连科律师事务所的张律师告诉记者,《刑法(修正案九)》和新修订的《教育法》都对考试作弊行为的处罚进行了明确规定。其中组织作弊行为情节严重的,最高刑期为七年;而对抄袭、代考等作弊行为最轻的处罚也是取消相关考试资格或者考试成绩。
近年的高考舞弊案中,不乏涉案人员被判刑的案例。2015年辽宁高考舞弊案中,6名教师通过购买作弊设备及高考答案、安放考试现场接收器等方式,帮助十几名考生作弊并收取家长作弊费用,构成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至2年2个月不等的刑罚。
今年各地已抓获50余名涉高考犯罪嫌疑人
据报道,今年各地公安机关严打高考舞弊行为,成功破获了一批涉考违法犯罪案件,抓获50余名嫌疑人。
广东警方侦破了一个利用虚假网站针对考生实施诈骗的罪犯团伙,抓捕犯罪嫌疑人21名,查处涉案网站87个,获取诈骗受害人信息8000余条;重庆警方成功打掉一个利用手机APP软件组织考生作弊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9名;四川警方破获了一个成员遍布全国10省的组织考试作弊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14名;河北警方根据群众举报,辗转多地成功破获一起非法提供试题、答案的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8名,捣毁组织作弊窝点3处。
上述案件一次次敲响了警钟。张律师提醒广大考生诚信考试,自觉遵守考试纪律和考场规则,切勿轻信各种团伙和个人“助考”的蛊惑以致上当受骗,蒙受损失,抱憾终身。
见习编辑 耿超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