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平湖 | 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平湖刘氏宗祠的那些事儿

综合深圳侨报 话说平湖
2017-06-05 21:43
摘要

如今,平湖约四成本地人口姓刘,属于当地大姓,从明朝平湖大围立村之日起,刘氏宗祠也随之建立,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他们中的大多数仍然保持着淳厚的秉性 奉行厚德载物、俭以养德 今天的话说平湖《风物考》篇章 平湖君来跟大家说说刘氏宗祠……

自宋朝起,刘氏族人扎根于平湖这片土地

历经600多年的岁月风霜

逾30代刘家子孙在这里生生不息

刘姓族人是最早迁到平湖的客家人

如今,平湖约四成本地人口姓刘 属于当地大姓

从明朝平湖大围立村之日起

刘氏宗祠也随之建立,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他们中的大多数仍然保持着淳厚的秉性

奉行厚德载物、俭以养德

今天的话说平湖《风物考》篇章

平湖君来跟大家说说刘氏宗祠

1、平湖刘氏总祠发的来龙去脉

德馨堂

以前,居住在平湖地区的刘氏族人各房都有自己的小祠堂,但是却没有整个平湖地区的刘氏总祠。因此,族人决定,请风水先生择一吉地兴建总祠。风水先生托着罗盘,在马岭南面山脚下的一个高坡上指指点点,说这是一块大吉大利、旺财旺丁吉地,最适宜建宗祠;还说宗祠要建三进,但必须先建前二进,然后再在南面小河上的一座孔桥处建一座七级“文笔”(文昌塔)。如此这般,文昌星君可保刘家代代有文人,科举出功名。最后,风水先生还说要等到文笔“开花”,再续建祠堂的第三进。

大围人家(刘伯良 摄)

 祠堂的前二进建好后,族人又建一座七级的文笔。等了三年,文笔没有“开花”,人们只好听从风水先生指点,把祖先的牌位安放在第二进,等待文笔“开花”,建好第三进后再将祖先牌位升座。但等了几十年仍不见文笔“开花”,于是就有了20 世纪流传在平湖这块土地上的歌谣:“荷坳好屋,雁田好谷,平湖祠堂冇后碌”。 意思是指:横岗荷坳村的房屋较宽大、质量好,东莞雁田村的稻谷收成好、产量高,而平湖的刘氏祠堂(总祠)却少了最后的一进(后面的一截)。

刘氏宗亲刘铸伯

 后来,听说某年夏天的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一个霹雳把河边的文笔炸掉了上半截,文笔果然“开了花”。但此时的世界已变,平湖人或许正在破除迷信,或许习惯了这几十年来的二进祠堂,因而并没有按风水先生的指点,再建第三进。到土改时,祠堂里的老祖宗让了位,分给了居住环境差的贫苦农民居住。从此,平湖刘氏总祠成为民居。

2、刘氏宗祠德馨堂开始重修

 

大围刘氏宗祠

20 世纪初,香港平湖刘敦义堂发起修建平湖刘氏总祠,募集善款100 多万元人民币,把平湖大围一间破旧的老祠堂进行修葺,将其改为平湖地区的刘氏总祠,这就是今天“平湖八景”之一的平湖大围的核心古建筑景点。

刘氏宗祠(谢静 摄)

2017年4月,位于平湖街道大围古村的刘氏宗祠德馨堂开始重新修葺,工期预计3个月,这在整个平湖算得上一件大事。身为本次祠堂重修理事会筹备组组长,刘旦华召集了当地刘姓一族的宗长宗贤以及现居香港的后人代表共40余人,在祠堂中庭上香祭拜。祭拜后,项目正式动工。

编辑 刘桂瑶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