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广东首个“盒马村”: 机器人比工人多,枝头到餐桌大数据说了算
读特记者 陈姝 钟华登
2020-05-26 15:02

农业无人机在基地上空施肥。

深圳不是农业大市,但智慧农业一直走在前列。在坪山曾屋村,三百亩的怡之意杨梅基地刚刚“升格”成广东首个“盒马村”,机器人负责种植,供应链全程数字化,杨梅从枝头到餐桌,全程可追溯。在这里,“数字化”成为最显著的特征。

极飞联合创始人龚槚钦向基地负责人刘子金讲解智慧农业系统。通过引入智慧农业系统,果园能够精准管理生产规划和执行。

记者到访的这一天,极飞联合创始人龚槚钦正在杨梅园里指导基地负责人刘子金和工人操作各种“黑科技”。杨梅基地共有2000多棵果树,地势略有起伏,北边光照不充足,不同片区精准施肥很重要。在地面,农业无人车行进在高低不平的果园中,气流喷射雾炮将药液从下往上喷洒,穿透树叶。在空中,无人机将药液雾化成微米级颗粒,可以节省30%农药化肥和近90%的喷洒用水。如果后续再引入农业机器人杀虫,用电子稻草人实时监控果树生长,到时机器人的数量可能比工人还多。

农业机器人搭载了气流喷射雾炮,在果园植保场景中,可将药液从下往上强力穿透树叶。

刘子金打开手机,不仅能实时查看机器人施肥的情况,还能掌握每一棵果树的生长。盒马广东区域水果采购李纯海说,通过后台的智慧农业管理系统,果园能够精准管理生产;互联网采集数据及农作物信息,实现病虫害预防及远程诊断;根据农机设备记录的作业面积等数据,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等。

据介绍,“盒马村”是指根据订单为盒马种植农产品的村庄或基地。自2019年四川省丹巴县八科村开始,向全国乃至海外复制。盒马在供应链端和销售端的数字化优势在这里得到最大程度发挥。

盒马加工中心,工人们正在打包。

往年,刘子金的杨梅几乎销往华东,光是运输环节损耗就高达30%。今年超过20万斤的杨梅都被盒马“承包”,因靠近消费市场,加上自动订货系统,损耗降到最低。李纯海说,大数据会根据用户偏好、天气变化等因素,采摘前一天将订单发往基地。工人们当天早晨按单采摘,中午送到加工中心,经过预冷、打包,次日清晨便可摆上广深两地门店,且只售卖一天。每一盒杨梅都打上了“身份证”,用门店RF枪扫码,便可知道从枝头到餐桌的路径,安全更有保证。

盒马广东区域运营负责人申萩透露,去年盒马已建成48个供应链中心,覆盖全国的低成本生鲜冷链物流配送网络,已经基本成型。对刘子金这样的基地负责人而言,未来只需要专注于农产品种植,不用操心物流、销售和市场运营。

前一天采摘的杨梅,经过预冷、打包次日便可上架货。

“以前是凭经验种地、看天吃饭、丰产也有可能不丰收,数字农业颠覆了这一切”,刘子金说,以一千亩基地为例,每亩改造成本大约450-500元/亩。虽然成本增加,但节省了人工,对病虫害的提早预防、及时处理,能够把控从源头到终端的各个环节,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产量跟品质。他称,明年要引进更完整的智慧农业管理系统,让产供销全链路数字化。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梁佳彤

(作者:读特记者 陈姝 钟华登)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