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晚,乌克兰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帕维尔·维尼科夫在深圳举行独奏音乐会,次日又在深圳音乐厅五楼小剧场举行大师公开课。在与记者的交流中,维尼科夫分享了自己诸多的音乐教育观点。
学琴的成功关键在妈妈
维尼科夫毕业于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国立音乐学院,师从小提琴教育家D.奥伊斯特拉赫,现任教于维也纳音乐大学和洛桑音乐高等学院。在他的教学生涯中,不乏来自中国甚至深圳的学生。名师挑选学生时会看重什么?这是所有琴童家长们心中最想得到解答的疑虑。
“除了音乐上的天赋、优秀的听觉以及良好的体质是三大要素外,家长对孩子的鼓励与培养同样非常重要。在我的家乡乌克兰,孩子间的竞争实则是妈妈之间的比拼,家长们的支持及陪伴是孩子们在音乐奋斗路上最可靠有力的后盾。”维尼科夫笑说。
对于许多学习西方乐器的中国孩子来说,理解作品是否有捷径可取呢?维尼科夫说:“小提琴是演奏者与观众间的交流,如果无法很好地理解所演奏的音乐,那么演奏者就很难将真实的情感和其中的美用音符的方式传递给别人。在学习和练习小提琴的过程中,除了对练习曲目的理解,也要涉猎各个领域,如文学、运动、象棋等,要多读书,还可通过欣赏其他乐器的音乐来锻炼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
维尼科夫还建议父母多带孩子去欣赏音乐会,接触不同种类的音乐,或在家中营造音乐的氛围,这也是鼓励孩子学习音乐的方式。
如今的音乐比赛更像体育运动
维尼科夫担任众多国际小提琴比赛的评委,评判选手演奏时评委们最看重什么?维尼科夫却连连摇头:“我不是很愿意当评委,现在很多比赛已经缺乏基本的公正而正在向商业化发展,就像一剂苦药。比赛并不能很好地在短时间内将一个人的特点与想法都表达或释放出来,而选手为了参加比赛而千篇一律的重复演奏相同曲子的行为,已失去音乐的本质及美感,很难说谁的更好,这种形式上的竞争更像是体育运动,而非艺术。比赛可以作为锻炼机会,但不应把其看作一种目标或任务来被动完成。”
维尼科夫不仅为深圳小提琴学子指点迷津,还将通过“凡乐提琴”推出的“公益树林计划”,发现培养更多中国小提琴新秀,并促进中西方音乐的交流。在谈到中国小提琴的教育近况时,他用了“非常好”概括自己的感受:“现在的国际赛事上,中国的参赛者数目不断上升且水平也非常高。现在中国的小提琴学者技艺和能力相比20年前已进步非常多。我一个在洛桑音乐学院的中国学生在今年的考核中拔得头筹,这在欧洲的音乐院校中是罕见的。”
城市音乐节重在“大众狂欢”
维尼科夫曾任多个国际音乐节的艺术总监。在他看来,很多城市音乐节之所以能获得成功连续举办,是因为带动了广大民众的热情与积极性。
“全民狂欢参与其中,趣味性也极高。比如上届瑞士锡永音乐节邀请了足球运动员用不同的方式解说《动物狂欢节》组曲,而乐团在解说到相应的动物时演奏相应的组曲片段,将音乐与自然界结合在一起,让观众们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和融入到音乐艺术中。”
编辑 陈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