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孤独的大师》:大师从来不孤独

读特记者 姚峥华
2020-05-25 12:24
摘要

侯军老师笔下的这些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流传百世的声名和杰作之下,个体与命运抗争中均有挥之不去的寂寞与孤独。

侯军老师的《孤独的大师》首次出版于 2002 年,时隔 18 年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书中讲述了 13 位艺术大师的成长和艺术生涯故事,诠释孤独与自由、毁灭与创造的张力。这里边有达 • 芬奇的荣耀,有米开朗基罗的苦难,有拉斐尔的悲剧,有伦勃朗的荣辱,有雷诺阿的抗争 …… 所涉名家还有丢勒、高更、梵高、透纳、康斯太勃尔 、罗丹。此次出版新增加了两位绘画大师,一位是卡拉瓦乔,一位是西斯莱。

侯军老师笔下的这些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流传百世的声名和杰作之下,个体与命运抗争中均有挥之不去的寂寞与孤独。也就是高光之后的阴影。这是侯军老师全书的出发点和着眼点。

在新增的西斯莱这一篇中,有个场景特别令我注目,文章写道:那个百年来一直伫立在卢安河畔的英国人,像一个被废弃多年的路标,悄悄地告诉你:当年的印象派绘画,原来就是在这样的乡村田园中萌生的,后来,别人都一一离开了,只有我还守在这里。

在印象派画家中,西斯莱并不是最出名的那一位。后世评论家认为他的价值远远被低估了。其实他并不比他的老友也是他的对手莫奈弱。

坦白讲,我很喜欢他的画风,他不画暴风骤雨,不画乱云飞渡,甚至不画日出日落,他的画布上,始终是白云是阳光是树林是静谧的乡村景色。画作素朴极了,却自有一股力量,令人瑕想。

晚年的西斯莱彻底与世隔绝,他徘徊在卢安河畔,在那些不起眼的乡间小景前支起画架,与其说他是在作画,不如说是在与大自然窃窃私语。

这一位离经叛道、离群索居的画家,与爱人不离不弃厮守了三十年,在预知生命即将走到终点时,两人到英国威尔士的卡迪夫登记结婚,为爱情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三个月后妻子去世,再三个月后画家也随之离世。

2005 年侯军在香港艺术馆观看法国印象派画展,莫奈和西斯莱左右并列,一起展出,策展方似乎是还西斯莱这位被遗忘大师的一个公道。

侯军写西斯莱,说这些平凡小景,传递的是画家内心的寂静。

我们总说,画家绘画,画的是自己。作家写作,写的也是自己。

为何注目于这些大师,侯军说最初酝酿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一直写到 21 世纪初。其间,他经历了从故乡天津只身一人南下深圳的孤独寂寞的岁月。环顾四周,像他这样的"孤独异乡人"比比皆是,这是他此前从未体验过的人生况味。

在那段时间里,读书成为他唯一的寄托,也是唯一的乐趣。他阅读了艺术史和艺术家传记。在书中与他们一起思考,一起感受,一起自省 …… 某种情况下竟然有"疗治心疾"的功效。也正因此他萌生了发掘艺术大师的孤独和苦难的想法。

巴尔扎克曾说,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我猜想,侯军就是在自己孤独的时刻,寻找艺术史上孤独的大师,走进他们一段段丰富的经历,来获取内心共鸣,寻求精神的力量。

书写的过程,是他与大师的精神对话的过程,却又不止于他与对方二者之间的呼应与诠释,更像是立足于个人责任的方式,以一个个体对一个群体或是对一种价值立场甚至对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现实判断,进行一种冷静的介入。他透过笔下大师们的种种遭遇,毫无娇饰地表达了自己的批判精神和道德勇气。

也因此,在这一篇篇文章中,貌似挥笔于艺术和艺术家的生平与命运,实则是侯军自己的"独语",他在纸间自说自话,那里有自由的交流、联想、传递和回响,哪怕无人而寂寥,但像马克斯威尔 · 马尔兹所说,能与自己娓娓而谈的人决不会感到孤独。

所以,这一本《孤独的大师》,在十多年后又一次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连侯军自己都承认,"这本书的生命力之源,恰在于这种对孤独、对寂寞、对痛苦、对失败之于人生重要性的赤裸裸的揭示。"

从这个层面讲,其实,大师从来不孤独。

《孤独的大师》

侯军 著

商务印书馆 2020 年 5 月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张泽玲

(作者:读特记者 姚峥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