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摸清城市生态家底 “深圳生态大调查”平台正式上线

读特记者 窦延文
2020-05-22 17:46
摘要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上午,市生态环境局在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举行系列主题活动, “深圳生态大调查”平台正式上线运行。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上午,市生态环境局在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举行系列主题活动, “深圳生态大调查”平台正式上线运行。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将在中国昆明召开,因此2020年也被誉为“生物多样性超级年”。受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的影响,联合国有史以来首次通过线上虚拟的方式来庆祝今天这一重要日子。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Our solutions are in nature),这一主题表明,生物多样性将为当前全球面临的诸多可持续发展挑战提供解决方案。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亚立介绍说,生物多样性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已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热点议题之一,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维持与保护至关重要。深圳市作为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中心城市和高质量发展的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努力探索高度城市化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路径。一是充分发挥规划的力量,率先构建“自然引入城市、城市回归自然”的生态格局,推动城市生态空间布局日益精细。二是引入技术的力量,系统开展深圳陆域生态调查评估,较全面地摸清了陆域生态系统和动植物资源,为实施生物多样性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三是汇集科研力量,推动野生动植物保育与救护。深圳是国内唯一一个具有三个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中心的城市,同时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基因库,在红树林、猕猴野生种群、黑脸琵鹭等濒危候鸟的就地保护,蕨类、苏铁、兰科等珍稀濒危物种迁地保护和野生动物的救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四是注重公众的力量,支持优秀的民间非营利社会组织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事业,通过建设自然学校、自然教育中心等机构开展多样化的自然教育和科普宣传。

“当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已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 张亚立说:“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生物多样性仍然面临巨大威胁,动植物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加剧、外来物种入侵危害严重等问题依然存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据介绍,接下来,深圳市将会在以下方面着力开展工作:一是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全面纳入林业、农业、渔业、水务、环境、海关、交通等领域的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推动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进程。二是不断加强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保护,构建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三是严格防控外来物种入侵,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四是持续推动公众参与,引导更多市民、企业、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中来。目前,深圳正积极申请参与《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希望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深圳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与国际接轨。

在“深圳生态大调查”平台上线启动仪式上,深圳市陆域生态调查评估项目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深圳市陆域生态调查评估项目始于2017年,围绕深圳陆域生态系统格局、构成、过程、服务以及问题开展调查评估,旨在摸清城市生态家底,为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这项工作不仅是深圳首次,也是全国首次在城市层尺度开展如此细致的调查评估。

目前该项目二期工作已经进入尾声。项目开展期间,包括中国科学院、美国斯坦福大学在内,国内外十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和公益组织的数百名专家学者参与其中。仅2019年下半年的植被优势物种普查中,就投入十余所高校调查人员223人,累计耗时62天,为全市9万余绿地斑块登记了优势植被物种信息,记录千余种优势植物(含城区),为深圳城市生态建设夯实了数据基础。 

此次发布的"深圳生态大调查"平台,是对生物多样性实地调查方法的一次大胆创新,将公众休闲、科普与科研结合,让普通市民能够利用手机网页、手机APP,轻松学习深圳生物多样性知识,并以多种方式参与到城市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调查工作中。

值得一提的是,市民上传的调查数据也将被用来与专业定期调查数据进行复核检验,极大的提高城生态数据的准确度和时空分辨率,提升调查效率,减少人力物力投入。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活动还举办了红树林生物多样性摄影展及颁奖仪式,组织参观自然学校科普展厅,并听取自然学校老师现场授课。

此次活动由深圳市生态环境局主办,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福田管理局、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红树林基金会(MCF)承办。

编辑 程思玮

(作者:读特记者 窦延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