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深圳是一个小渔村,港口为零。随着特区的成立,开始炸山填海建设港口,经过40年的建设发展,深圳港已世界第四大集装箱港口,成为华南地区最具规模、最重要的对外贸易门户。截至今年一季度,深圳港共开通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215条,通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成为深圳市一张靓丽名片。
土坡码头建成国际大港
深圳位于珠江口东岸,毗邻香港,面对东南亚,拥有260千米的海岸线。深圳港的东西两大港区分别位于东西两段海岸线上。西部港区位于珠江入海口伶仃洋东岸,水深港阔,天然屏障良好。东部港区位于大鹏湾区,湾内水深达-12~-20米,水域宽阔,掩护条件好。东西部港区可通达国内沿海及各地港口。
改革开放前,深圳市(原宝安县)只有几个百吨级的内河土坡码头,年吞吐量10多万吨,海上运输几乎是空白。1979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前夕,招商局在深圳蛇口创立工业区,同时开发蛇口港区,一个5000吨级泊位及6100米航道于1981年建成投产,并于同年12月对外开放。之后西部的赤湾港区、妈湾港区相继建设。不过,此时的深圳港主要是为蛇口工业区提供建设用的物资及少量原材料和生产成品的装卸,从功能上看应属于工业港。直到80年代末期,赤湾港区与挪威、丹麦等国签订散装化肥中转合同后,深圳港从此才具备远洋运输港的功能,1991年蛇口集装箱码头建成并开辟了蛇口至中东的钟摆式航线,随后赤湾开辟了至欧洲的定期集装箱班轮,深圳港逐步拥有了华南远洋运输港的地位。
深圳港在全球大港地位的奠定始于东部盐田港的投资建设。1985年,盐田——这个地处大鹏湾畔,偏僻、荒凉、静寂、封闭的小渔村被深圳市委、市政府选中建设一个新的港口。一群满怀激情的创业者,一队队建港施工队伍在大鹏湾畔九径口至正角咀6公里的海岸线上,拉开了深圳港开发建设的序幕。
1994年7月20日,盐田港区响起了嘹亮的汽笛,“世界船王”马士基阿尔基西拉斯号集装箱船首航盐田港,成为盐田港开港后迎接的第一艘船舶,也是深圳港开通的第一条国际航线。“通航26年后,如今的港区大型深水集装箱泊位达20个,每周近百条航线通达世界各地,全球1.8万标箱以上船舶100%在盐田港挂靠。”盐田港集团董事长童亚明表示,盐田港开航之后,就不断实现着惊人的蝶变,众多世界知名船务公司开辟了100条航线,盐田港区年均集装箱吞吐量已达1300万标箱。
改革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无到有,深圳港成功发展为世界集装箱大港,并作为全国港口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试验田,不断改革创新,从大港变强港,实现了有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港口企业还处于计划经济年代,深圳港口企业从设立初期就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运作,在全国率先创造了“自我投资、自我建设、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发展模式,并率先大规模引进外资建设和经营港口,有力推动了深圳港口取得高速发展,并在短时期发展成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按国惯例运作的现代化大港。目前深圳市大型港口企业如盐田国际、招商海星港口、大铲湾集装箱码头等均为中外合资企业。
引进外资意味引进国际上先进港口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并持续运用现代化的装卸设施和建立先进的计算机化管理、操作系统。“目前各专业集装箱码头公司无论装卸效率还是经营管理手段均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港航管理处处长董燕泽表示,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经营创新一直是深圳港最具港口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体现,目前深圳海星码头还投入43.7亿元,利用海星码头的场景搭建5G技术创新平台,探索5G技术在港口行业和全球供应链的应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5G智慧港口。
城因港兴,港因城用,深圳外贸出口连续保持“27连冠”与深圳港的发展密不可分。根据测算,深圳港每新增一万标准箱可产生经济贡献0.43亿元。同时港口的发展也带动了一大片相关产业的发展,包括船舶运输、仓储物流、港航服务、商贸服务等产业,是深圳市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孵化器”。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陈伊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