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社交距离”引发全球无限创意 这群脑洞大开的深圳“神兽”也亮了!

读特记者 陈伊翘
2020-05-19 14:59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各国政府呼吁限制居民的行动,并避免不必要的接触。然而就像新闻里所说的,生活所迫,还是有很多人不得不外出,因此,海外友人们纷纷脑洞大开!

5月18日,是深圳最后一批“神兽”返校的日子,南山区的这群孩子亮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乍一看,人人戴着一顶狂拽酷炫的帽子来上学,实在是有点厉害...

有的长得很像宋朝官员上朝时所戴的“长翅帽”...

有的穿越到宫斗戏里成了贵妃...

一位一年级同学表示,“一米帽”是班主任老师在开学前让他们动手制作的,目的是让他们在返校复学后仍旧有保持距离的意识。

“谁敢靠近我?”

戴着“一米帽”的孩子们都很谨慎,有其他小朋友要靠近,就先提醒:“注意距离注意距离!” 即使来到“后疫情时期”,保持社交距离也一样重要,这样的安全复课小创意,值得点赞哦!

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各国政府呼吁限制居民的行动,并避免不必要的接触。然而就像新闻里所说的,生活所迫,还是有很多人不得不外出...

人们在草坪上依照划好的圆圈,以保持距离为前提晒日光浴

法国巴黎北站,地面上贴着提醒人们保持社交距离的标识

印尼苏门答腊省的巨港市,部分地铁座位上贴了红叉,提示人们分开就坐

因此,海外友人们纷纷脑洞大开!比如位于大阪府的近畿大学在推特上公开的这款金枪鱼型造型的口罩,就迅速火遍日本网络。连朝日电视台的女主播田中萌小姐姐,也在社交网络上晒出了自己佩戴金枪鱼口罩的照片。

这款口罩只需要在A3或A4纸上印刷出模板,用剪子和透明胶带即可以轻松制作,近畿大学在网上公布了打印的模板后,网友们纷纷制作起来并且发图给近畿大学的官推。日本网友表示:外形太过写实,能让人自觉保持社交距离。

新加坡则玩起“黑科技”。为确保民众不要再因为群聚等原因扩大感染,新加坡向Boston Dynamics订购了这台SPOT机器人。

它拥有狗一般的外貌,负责在公园中进行巡逻工作,并播放提醒保持社交距离的录音广播,拍摄的影片也可以用以分析目前群众聚集状况。

为保持社交距离,连牧师也要绞尽脑汁了。近日,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的St Ambrose教堂的一组照片走红,牧师Timothy Pelc站在教堂外,戴着口罩、防护面罩和手套,拿水枪向民众车子内喷射圣水。他称自己的想法虽然古怪,但大众普遍能够接受,大概是因为大众也觉得,安全要紧吧。

而泰国曼谷的一家餐厅出现了一群呆萌的熊猫玩具,以帮助顾客保持社交距离。在新的社交距离规定下,用餐者们不能正对着坐,有了熊猫玩具后,顾客便能更容易理解应该坐哪儿。此外,该餐厅还加设了透明隔板,以进一步保障用餐安全,实在是非常贴心啦!

而美国马里兰州一家酒吧,就更努力了,居然想出用车胎充当桌子帮助顾客保持社交距离!

据《纽约邮报》报导,多名顾客被套上车轮内胎,轮胎下面装轮子,行动自如。一位拍摄视频的服务员说:人与人之间相距六英尺,在这里你可以安全地喝酒。不得不说,海外友人为了复工复产真的是拼了啊!

就连喵星人仿佛也感受到了这股风气,默默执行起了“安全社交距离”,菲律宾网友@Coleen Joice Aquino  表示他们这里的猫咪都开始遵守规矩了,这是在排队买菜吗?

圈出安全排队距离后,小动物们似乎也拥有了自己的位置,社交距离将人们拉远,但人和动物之间的相处却和谐了许多呢!

海外各国的产品设计师们也纷纷投入工作中,发挥“抗疫创意”带来许多奇思妙想设计。对于那些必须要冲在治疗前线的医护人员来说,虽然使用了防护服和口罩,但是他们还是会随时有被感染的风险。为此,总部位于德国柏林的Plastique Fantastique发布了“Mobile PPS”——一种为医疗人员设计的个人保护空间。

该设计有一个类似于空气圆顶的空间,可以在透明的保护空间内对外部的患者进行治疗。总之,不明觉厉...

而我们总会有不想戴口罩的时候,荷兰的Raw Color为了防止简单的飞沫感染,就设计了旨在改善公共卫生的“肘形袜子”。就是用一只破旧的袜子剪掉脚趾,把它穿进你的手臂,拉到手肘的位置,就像袖套一样。

Raw Color认为,佩戴肘形袜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感染扩散。虽说这个设计总觉得哪里奇怪,却也不失为一个应急之选。

而意大利的一家飞机座椅公司以“古罗马双面神”为灵感,发布了一个新型飞机座椅。让相邻的乘客之间留出尽可能多的空间,在座椅中间增加了透明的防护罩,可以同时保证3名乘客都能彼此保持隔离环境。

对于那些不得不前往人堆的上班族来说,把他们的时尚品味掩盖住的雨衣和水桶绝不是首选。一款透明的“泡泡防护罩”应运而生,让你随时随地感受外太空般的清洁与前卫。

位于意大利米兰的Libero Rutilo和Ekaterina Shchetina的设计团队DesignLibero发布了一项名为“Bubble Shield”的概念作品,旨在保护人们免受公共场所的感染。

保持安全距离,真的这么重要吗?小编想说:真的真的很重要!

不妨回顾历史做个小科普。一战临近尾声时,一场严重流感席卷了全球。这场西班牙流感共感染了全球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口,夺走了5千万至1亿条生命,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流行病之一。

1918年9月,当这场大流感进行到一半时,美国多座城市还在筹划推广自由公债的游行活动。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已经有600名士兵感染了流感病毒,但城市管理者们依然决定招办不误。

而与此同时,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则决定取消游行,并采取了其它限制公众集会的措施。一个月之后,费城已有超过1万人死于西班牙流感,而圣路易斯的死亡人数还不到700。

这场游行并非造成死亡人数差距的唯一原因,但数据依然体现出了这些“保持社交距离”措施在大流行病期间的重要性。保持社交距离是指,在两个人或更多人之间建立起一道由物理距离构成的屏障,从而阻止或抑制病毒的传播。

一项针对美国几座城市在1918年采取的干预措施展开的分析显示,在那些早早禁止公共集会、关闭剧院、学校和教堂的城市,高峰期的死亡率要比其它城市低得多。

时隔100多年后的今天,全世界又遭遇了新冠病毒。如今全球人口数量已经比1918年多出了60亿。虽然Covid-19在许多方面都与西班牙流感有所不同,特别是在主要影响人群和死亡率方面,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上次流感中采取的社交隔离措施中学到重要的一课。这一次,保持社交距离仍是我们可以采取的最佳抗疫措施之一。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陈伊翘

(作者:读特记者 陈伊翘)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