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匠心如何走心?!匆忙开业定位模糊标识不清……新购物中心硬伤依旧

谢欣如
2017-05-19 09:41
摘要

深圳的购物中心发展速度很快,但对比其他城市优质商业项目而言,却显得问题多多,匆忙开业、定位模糊、同质化、创新不足……硬伤无处不在,深圳购物中心正面临瓶颈期,亟待突破。

深圳特区报生活消费部特别策划:“换个角度看2017深圳商业”系列之营运策略

 2017年,对深圳商业而言,依旧是竞争异常激烈的年份。由于部分拟于2016年开业项目延迟开业等原因, 2017年则将迎来新一轮购物中心爆发期,20多个项目相继入市,供应量将被拉高至超过160万平方米,其中外围区域占比过半,包括多个大体量项目。

越来越多的购物中心在提高深圳商业的规模与活力,给市民生活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却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日前由本报举办的购物中心沙龙上,不少资深的商业研究人士坦言,深圳的购物中心发展速度很快,亮点纷呈,但对比其他城市优质商业项目而言,却显得问题多多,匆忙开业、定位模糊、同质化、创新不足……硬伤无处不在,深圳购物中心正面临瓶颈期,亟待突破。

唯有专注方能脱颖而出

今年,深圳购物中心供应将迎来新的高峰,仅4月底就有3个大体量项目入市,平均体量均在5万平方米以上。目前,深圳购物中心竞争激烈,市场同质化情况严重。有大型购物中心负责人感慨,“时代发展的速度太快,每天都有创新。但我们更应该去关注的是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需要什么,就去做什么。”

“大家都在做一样的东西。”戴德梁行华南及华西区研究部主管及高级董事张晓端指出,以往大热的体验式业态不再是购物中心的竞争优势,而是各大购物中心常态运营逻辑。“购物中心要如何在同质化中脱颖而出?那就要在方方面面都做到精益求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工匠精神。”

谈及深圳购物中心现状,中购联购物中心发展委员会副主任赖正美也认为,购物中心能否成功,要看购物中心的运营团队是否用心。“硬件上大家都差不多,那就要比软件方面,也就是匠心做的够不够好。”

但如今深圳购物中心的发展却并不理想,匆忙开业、定位模糊、同质化……各种各样的问题,商业不同于住宅,购物中心的发展没有一招吃遍天下的道理,规划经营的“不走心”,带来如今购物中心种种乱象。

深圳中原商铺部董事总经理丁长申就指出:“深圳现在的购物中心在服务上虽然是花了大力气,但从消费者的角度研究会发现,深圳有部分商场的格局,包括它的地理位置、品牌分布总会给消费者产生一些不良印象。”

深圳来福士广场匆忙开业,宣传中的品牌商家很多尚未开业

没有准备好也要“开业”

不久前,南山区由凯德投资开发的来福士广场新开业,此次开业打着“试营业”的旗号,吸引不少市民前往。然而,其“光鲜”却仅停留于表面,很多方面都尚未完善,导致开业现场相对混乱,有从事商业运营的业内人士就此事与笔者讨论时,质疑其是为了赶上小长假而匆忙开业。

“试营业”是部分企业会采用的一种取巧的运营方式,深圳有不少的项目都曾采用“试营业”,但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并没有设定“试营业”的概念。

“深圳很多购物中心都是先开了再说的。”美格行深圳公司副总经理王高翔表示,“试营业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项目在其他方面都已经满足开业需求,但因为某些原因招商不理想,在面临资金、股东等压力的时候不得不提前开业。” 中购联赖正美直言:“试营业其实就是没有完全做好准备。”

时隔数周,笔者再次走访该项目,不少问题依然存在,项目周边施工垃圾随处可见、地下空间的出口是建筑工地、宣传的品牌商家很多尚未开业、部分已开业的商家装修气味尚未散去……种种乱象不一而足,也无怪业内人士质疑项目“没有准备好就匆忙开业”。

购物中心尚未完善的时候就火燎火烧地推出市场,将短处暴露于顾客面前,带来不甚愉快的购物体验,很容易就会让项目”高开低走”、处于下风。

深圳来福士广场不对称的扶手电梯,容易让顾客失去方向感。

标识不清商场变“迷宫”

明确的路标是购物中心的基本要求,但路标指示模糊已经是深圳很多购物中心的通病了。不少购物中心设计容易让顾客迷失其中,经常讲不清楚自己在哪里,也无法很快识别及找到自己想去的零售商铺。

例如近期开业的由彭成集团和佳兆业商业集团联手推出的东门DDM mall,模拟情景化的购物环境,但较为昏暗的灯光和不太明显的指示牌,很容易让第一次来此游玩的市民迷失方向。对此,美格行王高翔表示:“作为由深圳著名的烂尾楼盘活的新商业,DDM mall结构性的硬伤是历史遗留问题。”但无奈基本商业配置缺位,当市民问路时,商场工作人员却是一问三不知,服务质量急需加强。

而在空间上表现得四通八达的来福士广场同样有此问题,随处乱搭的扶手电梯、纵横交错的通道以及门口,给顾客带来视觉上的混乱,一不留神很容易走错方向。笔者就遇到两队问路的市民,其中一对小夫妻因卫生间标示模糊,最终从三楼跑到一楼问路;另一对老人家走错电梯绕了几圈,一脸茫然地表示:“这是哪哪哪啊……”

对此,同致行集团商业专家苏月兰解释:“这样的布局是为了让商业价值最大化,因为电梯不在同一个地方,顾客要走的路就更多了,从商业的角度看这样的布局对商家是有利的,但对消费者来说就不那么人性化了。”

定位突兀的店铺伤害整体格局

此外,在招商方面,部分商场对入驻商家的选择令人费解。如由物资集团打造定位为大型美食广场的罗湖Halo广场,一二楼集合多家品牌美食,三楼以上写字楼与办公室中却出现了一家美容美发店。有市民表示:“藏得那么深,不看指示牌都不知道。”

“这完全就为了招租而招租的行为。”有商业研究专家对该项目并不看好,“它能吸引到的更多是周边的居民与写字楼的白领,并不能吸引太远的客流。”更有在halo开店的品牌餐饮负责人直言,餐厅客流差强人意,远低于预期,“生意很差”。

另一边的东门商圈DDM mall,主打潮流服饰与文艺手工店中突兀地伫立着一间家庭装修店,店面规模不小,然而经营内容与周边商铺相比分外格格不入。笔者路过该店时,只见店中建筑材料堆放,尘土飞扬,乍一看还以为此店尚未装修完毕。

中购联赖正美认为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对于跨界的一种尝试;第二种,则是为了满场不出现空置,所以也不在乎商家定位。”

时值晚饭时间,罗湖Halo广场基本看不到顾客,有餐饮负责人表示“生意很差”。

急功近利匠心缺失

前不久,经济学家许小年在深圳演讲时强调:“企业应专注在自己的行业,如华为一直专注在通信领域,老干妈只专注于自己的辣酱。”购物中心要发展,比创新更重要的是“匠心”,没有一颗专注的心,没有十年如一日精雕细琢,再好的创意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美格行王高翔就对深圳购物中心的现状表示担忧,在他看来,近期匆忙开业的这些购物中心缺憾多多, “深圳的人口多,商场赚钱是很容易的,所以它在形式上很少花功夫,都是在内容,也就是引进的商家身上下功夫。”

深圳中原商铺部董事总经理丁长申就指出:“深圳有一些购物中心依然停留于老思维,只着眼于现在,而忽略了对未来的考量。”

急功近利是商业发展的催命符,直接导致匠心缺位、品牌损伤。购物中心要做好,不是简单地引入几个所谓国际大牌就能成功的。很多时候,需要以极致的态度在细节方面精雕细琢,以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小到灯光、台阶、洗手间的细节,大到整个项目业态分布的合理性、空间布局的人性化、商业定位的准确性等细细打磨,才能不断进步,持续发展。

(作者:谢欣如)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