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干部表面看,袖子撸起来了,身子也扑下去了,开过会、讲过话、发过文、批过示,就算干完工作了。看似每个流程都有了,实际上是一种‘摆拍’行为。” 日前,山东省委副书记、济南市委书记王文涛的这段话受到广泛关注。《中国纪检监察报》刊文指出,与“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相比,“摆拍”式“假作为”更具迷惑性,不易被发现,其危害并不亚于“腐败”。本期“廉议汇”就此话题邀请3位嘉宾进行讨论。
苑广阔(广西桂林 职员):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解决问题、推进工作,为群众谋福祉。然而,有些党员干部袖子是撸起来了,看上去也是准备大干一场的样子,结果却只是做样子、走过场,什么实际问题都没有解决,什么实际工作都没有干成。
“撸起袖子不干活”,实质上是一种“假作为”,是在演戏给上级看、给群众看。但是群众不管你撸不撸袖子,他们评价一位党员干部是否合格的标准,就是看自己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有没有解决。不为群众真正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干部就是“假把式”。而对于“撸起袖子不干活”的干部,上级部门不能放任纵容,而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把位置腾给那些真正想干活的人。
邓海建(江苏南通 媒体人):袖子撸起来,样子装起来,这种“摆拍式”的假作为,就是赤裸裸的形式主义。如果说不作为是过街老鼠,那么假作为就是南郭先生——后者更具迷惑性,也更考验权力监管者的“眼力”。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干部套路再深、演技再炫,能骗得了等着办事的群众吗?说得更直白一些,假作为是“欺上不瞒下”,因为瞒也瞒不住。
要看撸起袖子后谁在“加油干”、谁又在“假装干”,不要偏听偏信撸袖子的人自己怎么说,而要看看群众怎么评价、干事效果如何。纸上画的饼,终究不能充饥;撸起袖子不干活,必定会露馅儿。花里胡哨的样子,肯定不是装给群众看的,而假作为的祸害,却是群众最深恶痛绝的。群众最了解假作为的真相,群众最痛恨假作为的后果。对于这种“另类腐败”,根本上讲还得靠群众路线来亮剑。
罗志华(湖北天门 公务员):治理“摆拍”式干部,首先要找准看干部的视角。剥开虚伪面纱,不被表面所惑,才能见本质。这就要求考察干部和评价工作时,要少听汇报,多察实情,既要有识破“假把式”的能力,更要有发现“老黄牛”的慧眼。其次,要把握好用干部的导向,让耍滑头者不仅无利可沾,而且有淘汰出局的顾虑,让真抓实干者不被埋没,有更大空间和更多机遇,方能压缩机会主义者的生存空间。
【读特清言】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既然当了干部,就要“干”字当头,干出成绩,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
在现实中,有少数干部“撸起袖子不干活”、耍假把式。在他们眼中,撸袖子、扑身子异化成了装模作样的表面功夫、应景文章,他们并不在乎活儿到底干了多少、群众的问题到底解决了多少,而只在乎自己做的领导有没有看到。他们用“摆拍”的方式,把“设想”讲成“实效”,把“芝麻”说成“西瓜”,只为戴稳自己头上的“乌纱帽”。
明星摆拍拍出的是造型,干部“摆拍”拍出的却是“糟心”。“摆拍”式干部的投机性“表演”,不仅成不了事,还会误了大事,影响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落地,降低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对于此类干部要严厉问责追责,该免职的免职,该处分的处分。否则,“摆拍”式干部不遭“停摆”,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受到牵连。
身为干部,就要把“任其职、尽其责;在其位、谋其政”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谋个事就成个事,做个事就像个事。俗话说,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而官员的好口碑,靠“摆拍”是拍不出来的。只有真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才能赢得群众点赞。
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