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暴发后,宝安中心医院南昌社康中心家庭医生胡千军一刻也没闲着——在社区防控三位一体中,他从社康中心被派到医院发热门诊;随着疫情的发展,他又进驻隔离酒店进行心理巡诊;境外输入病例增加时,胡千军被派往深圳湾口岸;与此同时,他又成为学校的驻点防疫医生,每天在深圳湾口岸和学校之间来回跑。
胡千军是深圳战疫中7000多名家庭医生的缩影。
家庭医生,在深圳主要指的是全科医生。相比于专科医生的“专”和“深度”,家庭医生则侧重于“全”和“广度”,80%以上的常见病、多发病都能看。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区是疫情防控的重要阵地,作为社区、社康、民警“三位一体”中的一环,居民熟悉的家庭医生真正发挥了“健康守门人”的作用,参与居家隔离观察、隔离点管理、核酸检测采样、患者随访、疫情健康指导等相关防疫工作,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像一块万能积木般嵌进了社区基层防控中的每个角落,在社区基层防疫的“早发现、早转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中发挥核心作用。
居民熟悉的家庭医生真正发挥了“健康守门人”的作用,参与居家隔离观察、隔离点管理、核酸检测采样、患者随访、疫情健康指导等相关防疫工作。
他们发现了广东省新冠肺炎“一号病人”
2020年1月8日,一位60多岁的阿姨走进深圳市中医院学苑社康中心,她感觉腰背部肌肉酸痛、乏力。值班医生李天昊给她测量体温:38.5度,高烧。
1月上中旬,“武汉不明原因肺炎”对深圳人只不过是新闻中的疾病,流感才是当时严阵以待的流行病,李天昊给患者发放了口罩,并亲自示范如何正确佩戴口罩。但阿姨的病史让参加过两次相关培训的李天昊感到“不对劲”。
阿姨最近没有离开过深圳,可亲家刚从武汉回来,也有类似的感冒症状。不过她还没和亲家见面,只和孙子一起住,孙子和亲家一同去了武汉。“武汉”“发烧”“感冒”……这些关键字眼让李天昊提高了警惕。他强烈建议阿姨去医院进一步检查,“戴好口罩,注意手卫生,看病时一定要告诉医生家里有人去过武汉。”
阿姨离开后,李天昊及时填报了传染病报告卡,联系深圳市中医院预防保健科医生林钊涛和吴春泳,详细说明了阿姨的情况,希望及时追踪这名患者的诊治情况,明确她是否与“武汉发现的不明原因肺炎”有关。林钊涛医生了解情况后,立即上报医院及福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疾控部门又联系了亲家老两口。情况发展验证了李天昊的警觉,阿姨和她的亲家、孙子都被确诊,成为广东新冠肺炎“一号患者”。
深圳疫战由此拉开序幕。
家庭医生拉起深圳第一条新冠肺炎咨询热线
疫情来袭,各种疫情消息扑面而来,市民坐在家中都会感到焦虑:打一个喷嚏咳了几声是新冠吗?感冒发烧了能不能上医院?恶心吐是高血压还是新冠?从湖北回来该怎么办?
市民在家中干着急,可怎么办呢?
深圳市家庭医生协会会长尹朝霞很敏锐地发现了这一问题。2019年5月19日的世界家庭医生日,深圳正式开通家庭医生呼叫平台免费热线,为市民提供基础健康咨询、病情初步评估服务,并为市民电话转接所签约家庭医生团队。2020年春节前,为更好方便居民,尹朝霞安排了工作人员值班。
尹朝霞在深圳市卫健委的支持下,启动原先备班的家庭医生呼叫平台,为深圳市居民提供咨询服务。
热线一公布就被打爆了,启动当天就接到近2000个咨询电话,焦虑中又不敢上医院的市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有市民打电话问,刚从湖北回来,居家隔离应该怎么做;有市民问多日腹泻,需不需要去医院检查是否感染;有家长问儿童感冒鼻塞多日,是否能去医院看病等等。
“我正在湖北荆州老家,有点鼻塞,我是不是得了新冠肺炎?”有个25岁女性从深圳回老家荆州,躺着的时候会有一侧鼻塞,体温正常没有其他症状,一直都没有出过门也没有接触过武汉人,但她很紧张,生怕被传染了新冠肺炎。家庭医生仔细询问了她的身体各项情况。
“你可能是因为天气温度低受凉引起鼻塞。”家庭医生给了她建议。
“区别于疾控热线,我们都是临床医生,有标准的诊断流程,很多情况可以通过症状和问诊,对市民的健康疑虑进行一个初步判断,进行初筛和分诊,建议他们是去医院或是去社康,或者是居家治疗等。毕竟医院也是各种病菌感染高危区域,不是所有人都必须去。”尹朝霞介绍。疫情期间家庭医生呼叫平台共为12万多居民提供服务。
随着社区防控的推进,深圳医疗中“立地”角色家庭医生成为“三位一体”中的重要一环。
在疫情中,当市民遭遇难题,会在“三位一体”社区防控三人小组中PICK谁?
风雨无阻,守护居民健康。
“我要PICK我的家庭医生”
3月初,家住福田区景田的曾小姐(化名)没想到自己也和疫情“杠上”了。在境外输入案例逐渐增多时,家里有亲人刚刚从海外回国。小区不让家人进,上酒店又怕交叉感染,曾小姐和亲戚只能开着车“游深圳”,有家不能回。
后来,曾小姐获知,可以向社区防控的三人小组求助,在这三人小组中,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已签约的家庭医生中大八院香蜜二村社康中心申敏。“这种关键时刻,家庭医生就像自己的朋友让人安心。”
电话中,申敏让曾小姐不要紧张,她记录了情况,并及时通知她各种新的通知,让他们得以回到家申请居家隔离。每天,申敏都会微信联系曾小姐。有一天深夜12时,申敏还没结束工作,给曾小姐发来相关注意事项,并帮她在相关公号上进行登记,这让曾小姐一家感动不已。
“那段时间一会儿一个消息,每次我不明白就是第一时间发信息问申敏。幸好有家庭医生的解答和陪伴,我们才安心度过居家隔离期。”为了不白费申敏的努力和用心,曾小姐一家十分配合家庭医生的工作,严格遵守居家隔离政策,“信任和配合是彼此的。”
“在这次疫情中,家庭医生能发挥作用,就是依靠着平时和居民的互动而建立起来的信任感。”尹朝霞说。扎根基层,和居民没有距离感,这种信任感提升了深圳家庭医生的签约率。截至2019年末,深圳全市有688家社康机构,基本实现“每个街道有1家区域社康中心、每个社区有1家社康机构”,深圳家庭医生团队2568个,签约常住居民总数4231142人,常住居民签约率34.0%。
不仅管理居家隔离,家庭医生还要——
坐着三轮车穿着五颜六色防护服采样排雷
社区防控中的重要一步就是要排雷。为防范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社区传播,切实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2月12日起,深圳各区(新区)均为所有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各区医疗部门将抽调人员组成采样小组,到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的住所进行现场采样。
这一排雷工作自然落在了“三位一体”三人小组中的家庭医生身上。“上门采样一点也不容易。”松岗人民医院社管中心吴瑕告诉记者。
首先碰上防护问题。尹朝霞说,每一个采样对象都有可能是新冠确诊患者,家庭医生面对的是未知的危险。当时,社康中心的防护服告急,仅有的几套防护服也去“支援”医院了,可上门采样的家庭医生怎么办?
各家社康中心只能各出奇招,家庭医生穿着各种颜色的“防护服”出动了,“黄的,蓝的,黑的,绿的,粉的……”吴瑕说,有的医生只能穿着工业防护服,有的医生戴的面罩是社区居民在家手工制作的,为了节省“防护服”,家庭医生还想出了一招,套上一件一次性雨衣,这样防护服就可以循环使用了。
怎么上门呢?采样任务比较紧急,家庭医生无法等到救护车,五花八门的“座驾”就出动了,有的骑电瓶车,有的坐摩托车,有的只能窝在三轮车的小车斗中……
碰上有电梯的房子还好,可碰上爬楼梯的房子就“悲剧”了。吴瑕说,家庭医生穿着不透风的防护服,一手拿着采样器具,一手拎着专用垃圾袋,爬上5楼、7楼,光是爬楼梯就已经喘不过气了,一到居民家门口,汗水淋漓。“天热天冷都难受。”
有的居民不配合,让采样工作难上加难。“记得一名从境外返深的70多岁老伯,因为在境外做了核酸检测,回到深圳后不愿意配合居家隔离14天。当时老人情绪非常激动,还说要绝食。”南湖社康副主任医师叶睿说,当时自己连续上门了3次都被老伯拒之门外,直到第4次才进了家门。
在疫情前期,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对居家或集中隔离的湖北来深返深人员开展核酸检测,目前全市已累计对湖北来深人员进行核酸检测240821例。除湖北来深人员外,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还累计对132261名入境来深人员进行核酸检测。
当社区防控进一步推进时,几乎每一条防疫战线上都能看到家庭医生,在这场战疫中,家庭医生过足了各种“长”的“瘾”。他们有时候——
在隔离酒店当“店长”
截至目前,深圳新冠肺炎住院患者只有1名,“清零”在即,可东门社康中心医生李华亮还坚守在隔离酒店当“店长”,作为隔离酒店医疗组的组长,守着从深圳湾入境的70多个集中隔离者。
别看集中隔离期只有14天,每天发生在隔离酒店的“意外”不少。有一对香港夫妇入境深圳湾口岸后就被安排到李华亮驻守的隔离酒店。在和他们沟通后,李华亮才知道,原来这对夫妇是来深圳探望正躺在医院ICU病房内的母亲。隔离期还没过,有一天凌晨1时多,这对夫妇就接到母亲的去世消息,悲痛欲绝。李华亮了解后,一直安慰他们,积极联系各相关部门,让这对夫妇得以在做好防护的情况下办理老人的丧事。
近日,来自番禺的市民林先生写了一封感谢信,感谢中大八院家庭医生郑伯平。郑伯平同样在隔离酒店当“店长”。林先生于5月10日经深圳湾入境,随后被安排在隔离酒店。
“虽然见不清他们的样貌,但他们认真细致的工作、关怀备至的问候、安慰使人非常暖心……医生了解到我太太有头痛头晕、血压低每天都要吃药后,建议我们申请回属地居家隔离,并指导我们怎样办理手续。”在隔离的第4天,郑伯平为林先生打印、递交申请,帮助他们顺利回到家里进行居家隔离。
在隔离酒店,家庭医生的特长——慢病管理派上用场,有的慢病患者在这些“店长”的苦口婆心之下开始按时服药了,有的高血压患者现在也关注自己的血压变化……
为了让“神兽”安全“归笼”,有的家庭医生——
在学校当起了“校长”
5月18日,深圳中小学最后一批“神兽”顺利返校。为了做好校园防疫,深圳市卫健委向每所中小学选派一名兼职卫生健康副校长,支持学校做好卫生工作。在疫情期间,卫生健康副校长负责指导学校落实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加强对校园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导和检查,督导落实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检测和病人转诊及信息报告等工作,指导学校组织开展校园疫情防控健康知识宣教,指导学校配合卫生健康部门开展的疫情防控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工作,对要求整改的问题加强指导和督办。
中大八院社管中心副主任余贺杲就是百花小学的一名健康副校长。5月11日,小学高年级学生返校,4月底,余贺杲就已经进驻学校开始卫生防疫工作。
当“校长”不是一件易事,要当得了“主播”,抠得了细节。
开学之前,余贺杲要给老师开防疫讲座,还要当起“主播”在网络上为家长开讲座,解答家长们千奇百怪的防疫问题,有的家长买好了N95,最终被余贺杲劝成“普通口罩”。
体育课怎么上?分组锻炼分组跑步。洗手间不够怎么办?错峰下课上厕所。孩子随时手脏怎么办?增加免洗手部消毒液……
当校长没多久,余贺杲也碰上了“麻烦”,有一天她接到校医的通知,“糟糕,有一个孩子发烧了!”余贺杲赶紧赶到学校,为孩子进行检查,并询问相关病情,最后判断是胃肠道引起的发烧,建议家长让孩子在家中观察48小时后再返校,让学校、家长都安心。
除了卫生健康副校长,有的家庭医生还是驻点学校的防疫医生。胡千军就是其中一位,他要在校门口协助监测体温,还要给孩子们讲健康知识,“学校里有不少孩子是我看病看大的,他们在校门口一看到我就喊‘胡叔叔’。”这声“胡叔叔”让胡千军倍感温暖。
目前,全市共有678名社康医务人员担任卫生健康副校长,为防疫提供专业服务。
“17年前,非典来得凶猛去得也快,家庭医生基本没派上用场。17年后,新冠疫情来袭,持续时间长,社区防控成了疫情防控的重点,家庭医生的作用有所显现。”作为深圳市家庭医生协会会长,尹朝霞看到家庭医生的成长,“在这场防疫中,每一条抗疫战线上都有家庭医生的身影,说明在这17年里,深圳的家庭医生成长了,能够在基层医疗中发挥健康守门人的作用。”
深圳家庭医生团队已达2568个
5月19日是“世界家庭医生日”。记者获悉,目前,深圳共有2568个家庭医生团队,全市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2%。
截至2019年末,深圳全市有688家社康机构,基本实现“每个街道有1家区域社康中心、每个社区有1家社康机构”,深圳家庭医生团队2568个,签约常住居民总数4231142人,常住居民签约率34.0%,重点人群签约1409347人,重点人群签约率72%。2019年招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126名、转岗(岗位)培训学员387名,家庭医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据悉,为促进家庭医生团队发展,深圳也有不少政策红包。
一方面,自2017年起,对通过公开招聘到社康中心工作、取得国家认可的住院医师或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的毕业生,深圳按照本科、硕士、博士学历,由社康中心同级财政分别给予25万元、30万元、35万元的一次性生活补助,分5年发放。
此外,在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待遇上,深圳也按不低于公立医院同级专科医生的薪酬核定年薪,按照每门诊人次费用不低于40元的标准,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医疗补助,并按照120元/服务人口的标准,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与此同时,深圳将家庭病床建床费提高到100元/床、家庭病床巡诊费提高到80元/次,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目前,深圳已取消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职称评审中的英语、论文等要求,对基层医疗集团内取得副高以上职称的全科医师,且承诺自聘任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后在社康机构工作5年以上的,其岗位聘任可不受所在单位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数量的限制。这也意味着,家庭医生能更早成为“大咖”。
在深圳签约家庭医生,市民的“红包”也更丰满。
家庭医生的服务内容包括基础服务和签约服务。签约服务包括:健康管理服务、健康教育服务、预约服务、签约转诊服务、家庭病床服务、健康咨询服务以及家庭医生团队可以根据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实际情况和服务对象的需求,优先为服务对象提供健康管理设施设备、年度健康体检、专项健康指导、家庭生命周期指导、家庭功能评估、家庭健康干预计划等服务。
从今年起,对于签约家庭医生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还能享受药品“两折”的优惠。
目前,深圳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在门诊中使用医疗保险目录范围内的降血压、降血糖药品时,可按规定享受“两病”门诊用药专项待遇。如果签约了家庭医生,接受“两病”健康管理服务,且“两病”药品门诊费用是由签约的家庭医生开具,那“两病”药品费用将由基本医疗保险大病统筹基金支付80%。
除了看病更“省钱”,签约家庭医生后,看病也有“优先权”。市民可在“社康通”微信小程序“约家医”服务模块线上预约家庭医生团队的门诊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预约成功后去社康看病,线上预约的签约居民就能优先获得服务。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陈伊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