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让文物自己说话,是博物馆的使命所在

读特记者 余梓宏
2020-05-18 14:25
摘要

放眼世界,像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这座最早的公共博物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以及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等老牌博物馆,对于新方式的运用都非常谨慎,所用的并不是很多,甚至不用

今年的5月18日是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博物馆是一个文明的会客厅,是一个城市的思想和大脑,是一个博物馆爱好者念兹在兹的器物碰撞历史的回响。

近年来,被冷落多年的博物馆突然成为了众人瞩目的文化焦点。《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的不过就是故宫工匠们修复文物的故事,却成为了当年年度最有影响力的纪录片,还导致了报考文物修复相关专业的人数大幅上涨;从线上文博节目到线下的春节“刷博物馆热”,去博物馆过节过大年、每到一城都必到当地博物馆、博物馆文创产品受到追捧等,都昭示着参观博物馆已经正在成为一种日益流行的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

《我在故宫修文物》截图

不过,从“神秘之地”到“必游之地”的历程中,也有人提出了博物馆热背后的冷思考。比如许多博物馆只是单纯将历史“原料”丢给受众,重保护、轻利用,重学术研究、轻成果转化和文化传播的现象仍然严峻,许多人到博物馆的热情也仅限于走马观花;也有人提出,博物馆越来越深地介入具有商业性质的活动等,使展厅的观展环境进一步恶化,用流行的方式取悦观众,削弱了文物的地位和博物馆功能。

我们该如何欣赏博物馆之美?曾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的陈履生走访了国内外数百家博物馆、美术馆,对中外博物馆业态的发展有独特的思考,并写下了《博物馆之美》一书。在书中,陈履生提出了博物馆的收藏之美、展览之道、运营之伤等诸多见解,而最为核心见解在于:让文物自己说话,是博物馆的使命所在。

《博物馆之美》陈履生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2月

比如,他发现了许多博物馆尝试让文物“活起来”,往往仅局限在某些新的形式或科技手段的运用上,只会数字化手段和声光电的方法。“对于博物馆来说,展陈方式的新旧并不是很重要。放眼世界,像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这座最早的公共博物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以及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等老牌博物馆,对于新方式的运用都非常谨慎,所用的并不是很多,甚至不用。极端的案例是世界十大博物馆之一的埃及国家博物馆,其展陈还是几十年前的状态,但是,人们看到那些法老时代的奇珍时,完全忽略了展陈的不足。”

陈履生认为,让文物真正活过来的,不是所谓的技术手段,而是将文物中的历史故事、文化关系等展示出来,“关键还是让文物自己说话。”

以下为《博物馆之美》书摘,你也许从中能更了解博物馆之美,美在何处。

“小而专”的城市博物馆

城市发展史是一部独特的世界文明史。如何看待城市资源,公众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尊重、保护、利用是一种,破旧立新、推倒重来也是一种。这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会反映到城市的面貌和品格上,也会反映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

巴黎的地窟博物馆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博物馆,论藏品数量之多,可能无与伦比,论藏品品类之单一,可能也是无与伦比。从83阶旋转楼梯走到地下,再沿着约两米宽的隧道往前走——这是非常 单调的博物馆之旅,没有哪一家博物馆在进门后要走这么远的路, 经历如此单一的地下路程。而最终看到的是1785—1860年间约600万人的头盖骨、大腿骨以及其他骨骼。它们被按照时间分区很规则地码放在过道两侧,有的还码放成图案,有石碑标明年代,表现出对逝者的尊重以及严谨的工作精神。作为博物馆,这里不分展厅,没有展柜,偶尔在墙上有几块说明牌。如果这样一个巨大的骸骨场在这座城市中长眠于地下,那它不可能与今天发生什么关联。

密尔沃基博物馆远眺

可是把它作为城市资源来对待,用博物馆的方式来利用资源、开放资源,使今天城市中的公众由此了解历史、认识过往,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也丰富了城市博物馆的品类。这就是城市对于资源的一种利用。

每座城市皆有可以利用的多方面资源,旧的工厂、车站、学校,以及街道、社区等,都是与城市记忆相关的值得珍视的资源。譬如每一城市都有下水道,其排水系统的规模、水平、能力都表现了城市的规模以及作为。巴黎的下水道是世界城市中首屈一指的,历史悠久,规模巨大。这一最容易被忽视的城市资源由巴黎市政府转化为世界上独特的下水道博物馆。城市资源以博物馆的形式向公众开放,能够让公众更好地了解城市的历史,认知城市的运转功能,从而更加热爱城市。

“下水道,巴黎的地下风貌”,这不是一般性的广告,它吸引人们深入巴黎的内腹,探索一个难以想象的真正的地下城。这里有始建于 14 世纪末的历史遗迹,有非常专业的城市排水系统的知识,它呼应了巴黎的城市发展历史。尽管这里锈迹斑斑,一切都令人感觉到很陈旧;尽管这里充满了公共澡堂的气味,污水不息地流动,但这正是维系城市运转的基础。博物馆给予人们的认知正是在知识的基础上反映历史,而下水道博物馆不同于普通博物馆,它的陈列和“展品”是仍然在使用的设备,它们还在城市中发挥着作用,与城市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现实的联系。

法国罗丹博物馆展厅

城市资源利用的关键是对于城市资源的认识和对资源的现实意义的把握。巧妙的利用,不需要花大价钱就能够获得永久的受益。下水道博物馆只是在塞纳河边上以一个不起眼的卖票的小亭子作为它的门脸,卖票人就是检票人。地窟博物馆绵延约一千米的隧道里,也只看到一位工作人员。可是,它们的上面每天都是排队等候参观的队伍。这两座博物馆论面积都超常规,论建设投资则是少之又少,不仅省掉了动辄数以亿计的场馆建设费,还省去了高昂的布展费,只需要几块介绍历史和科普知识的展板,以及出入和动线的标志,更省去了大量的看护展厅的人员和维护的费用。由此可见,城市资源的利用并不需要太大的投入,需要的是智慧以及城市中公众对博物馆的热情。

城市资源的利用不是简单的变废为宝,它也存在着多种方式,因为城市资源是多样性的,不能一概而论。2012年底开馆的卢浮宫分馆,是利用原有资源的另一种方式的示范。它建造于20世纪60年代废弃的煤矿区,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尊重,也是为了历史和现实的契合,更是考虑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博物馆建筑在地面上仅有一层。虽然在博物馆的区域已经看不到原来煤矿场区的痕迹,可是,博物馆的建筑以及园林的设计都以独特的方式向过去表达了敬意,也让人们看到了离开卢浮宫之后的分馆的身份,这就是远离卢浮宫的感觉,使荒芜之地再生出一个现代化的博物馆。

让文物“活起来”

在“互联网 +”的时代,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正成为中国博物馆界的热门话题。但是,对于这个“活起来”,现在很多文博单位在认识上有些偏差。所谓的让文物“活起来”,是说不应该让那么多的藏品一直沉睡在博物馆的库房之中,而是要让它们更多地与公众见面,有更多的展出机会,或者用更多的方法让它们能够得到生动的展示。一方面,中国的很多博物馆场馆非常大,但展出的文物却有限,感觉不到博物馆的“博”;另一方面,很多文物并没有在公众面前亮相的机会,或者亮相形式单一,同质化倾向非常严重,缺少个性和特色。因此,提出“活起来”,就是让它们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让它们能够在公众面前得到更多的展示机会。“活”也要去除同质化,以多样化的特色显现中国博物馆版图上的“活”。

埃及国家博物馆

博物馆要让文物“活”,除了要让文物有更多、更好的展示机会,还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把文物中的历史故事、文化关系等展示出来,这是“活”的本质内容。博物馆在展出一些非常重要的藏品时,除了有一些展览标签显现基本的文物信息,还缺少以公众为中心的更丰富的内容,比如这件藏品是如何发掘出来的、如何流传的、如何鉴定它的时代、与其相关的有哪些文物等。实际上,很多博物馆并没有让展出文物得到完整的呈现。在文化共享的过程中共享研究的成果以及阶段性的内容,这是非常重要的,公众对这些背后的内容很感兴趣,他们也有必要了解这些内容。特别是经过科考发掘的文物,彼此的关联性非常重要。

目前,很多博物馆单一化的呈现方式,让很多文物失去了一些与之相互依靠的丰富内容,因此,让人感到“死”而不“活”。比如,汉代墓葬中的画像石,我们通常注重的是画像石上画的是什么,是伏羲、女娲,还是东王公、西王 母,等等,往往忽视了其在墓葬中的具体位置,而这一点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反映了画像在当时的社会意义,以及人们的信仰。失去位置的画像不能说它没有价值,但博物馆还是要让公众能够了解与之相关的墓室结构、画像位置、每一块画像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是文化共享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文物“活起来”的一个重要方面。向公众完整地传递这种综合性的内容是博物馆的责任,也是衡量博物馆专业水准的一个评判标准。

除了唤醒那些深藏在库房中的文物,让文物“活起来”的方法还有很多,可是,目前博物馆的尝试往往局限在某些新的形式或科技手段的运用上。展示中的数字化,包括让画动起来,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活起来”的唯一方式。很多博物馆一说到要使文物“活起来”,就会想到数字化手段和声光电的方法,导致有些博物馆完全背离了博物馆的基本原则。对于博物馆来说,展陈方式|的新旧并不是很重要。放眼世界,像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这座最早的公共博物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以及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等老牌博物馆,对于新方式的运用都非常谨慎,所用的并不是很多,甚至不用。极端的案例是世界十大博物馆之一的埃及国家博物馆,其展陈还是几十年前的状态,但是,人们 看到那些法老时代的奇珍时,完全忽略了展陈的不足。

相比之下,正在中国博物馆界流行的所谓新方式的应用,正在消解博物馆的核心价值:一切以文物来说话,用文物来表现——文物至上。在中国的很多博物馆中,藏品可能不够丰富,或者是比较单一,缺少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因此,他们希望用新的方式来转移人们对博物馆核心价值的关注。展厅光怪陆离,特别是有的博物馆中一些电子设备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憋的憋,瞎的瞎,无人问津,实在不忍目睹。

英国V&A博物馆展出的歌剧展

“活起来”的核心关系到文化共享的质量问题,不是说把文物陈列或展现出来就实现了共享的目的,而是要把与它相关的内容,包括研究的成果一并展示,以显现共享的质量。其中不管是历史故事,还是其他内容,都关系到文化自信的问题,只有把这些内容完整地展现出来,才能够让公众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了解其丰富性和复杂性,并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愉悦感受。因此,不管在什么时代,博物馆都应该用多样性和丰富性吸引公众,用博物馆的专业语言来陈述专业的内容,反映文物的基本特征。博物馆的展出不仅是展示某一件作品、某一类作品、某一个时代的作品,或者是有相互关联的诸多作品等,更重要的是要在文化信息的完整性上下功夫,要在为公众传递多方面信息上去努力,要关注细节。这就需要博物馆在文明传播的过程中,研究规律和方法,让公众在博物馆展示中感受中华文明的伟大,增强文化的自信。

相关阅读:国际博物馆日书单

《如果故宫会说话》杨原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年4月

北京的紫禁城是清代的皇宫,内中的每一处都有着帝后生活的遗迹。随着近些年清宫戏的热播,人们对清代宫廷生活也越来越关注,如后妃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个性分别是什么样的,皇帝每天的饮食又是什么样的,诸多话题早已成为社会热议的谈资。这部书希望以故宫的实地为线索,将与之相关的清代宫廷历史向读者进行介绍,例如故宫御花园是清代宫廷秀女选看时最常用的场所,通过历史档案和官书记载,向读者介绍清代皇帝在这里选秀的制度和故事,让读者能够对北京故宫的各处景物有一个更为深度的体悟。这部书现拟就以20至30个宫廷生活的侧面,从故宫谈起,一处景物带入一段历史的话题,以历史的角度来了解故宫,以故宫实地为线索阅读历史。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年5月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是傅雷先生的名作,学习美术赏析、西方艺术史的入门书和必读书,被誉为“中国版《艺术的故事》”。

全书围绕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近二十位艺术大师及其名作展开讨论,着重介绍了文艺复兴初期自乔托以来,经过全盛期“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十七世纪的伦勃朗、鲁本斯,到十八、十九世纪的近二十位画坛巨匠及其名作。讲解其艺术风格、绘画技巧,又辅以大师生平、时代思潮等内容,从艺术风格延至人格操守,行文生动洗练,深入浅出,形象解读,娓娓道来,紧扣每讲内容,或全貌,或局部,或对比,形象解读,感情表达,易于领悟,融文学、音乐、哲学、社会、时代于一体,给人以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享受。

《我是故宫“看门人”》单霁翔 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20年4月

故宫博物院第6任院长单霁翔常说,我只是故宫的“看门人”。本书以第一人称讲述了“网红院长”单霁翔在故宫博物院担任院长期间,让故宫文化走近人们的生活,让故宫博物院成为“活起来”的博物馆的故事。作者用丰富的人生积淀、独特的叙事视角、流畅的语言和珍贵的图片,解读了故宫博物院的社会形象转变,同时也向公众传递了作者的文物观、文化观。

《艺术世界中的七天》(美)萨拉·桑顿 著 何云朝 译 雅众文化·上海三联书店 2019年9月

艺术市场一直在蓬勃发展,博物馆的参观人数激增,越来越多的人自称为艺术家。当代艺术成为一种大众娱乐、一种奢侈品、一种工作描述,而对某些人来说,则成为一种宗教的替代品。而炙手可热的艺术品并非突然冒出,它是艺术家、画商、策展人、艺评家、经纪人、收藏家联合“制造”出来的。

萨拉·桑顿花了五年的时间,走访六城五国,将其280次贴身采访整理成7 篇故事,为大家探索艺术世界的秘密,是了解现代艺术的最佳指南。在这一系列节奏优美的叙述中,萨拉·桑顿带领我们参观了佳士得拍卖行上演的喜剧,村上隆工作室的艺术创作,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上的艺术精品,《艺术论坛》杂志的执着,透纳奖背后的竞争,尚未走入市场的加州艺术学院的艺术评论课,以及威尼斯双年展的仙境。

《鼠来宝——国宝里的汉字》好字在 编著 巧克力老虎俱乐部 绘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2月

《鼠来宝——国宝里的汉字》选取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多所博物馆的54件镇馆国宝,如新石器红山文化玉龙、夏方钺、商后母戊鼎、西周大克鼎、春秋牺尊、战国杜虎符、西汉彩绘青铜雁鱼釭灯、唐骑驼乐舞三彩俑等,分为“礼器”、“武器”、“陶器”、“酒器”、“日用品”、“饰品”等六类,以这些国宝级文物出现的历史朝代为脉络,讲述了国宝背后蕴藏的历史文化知识,也讲述了与该文物相关的文字演变与字义阐释。

《探秘古画国》 上海博物馆 编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4月

深夜的博物馆,小女孩墨儿从画里跳下。为了寻找师尊、学习国画的技法和知识,她顺着月光变成的巨大毛笔滑入古画国,在从唐代至清代的古画场景变幻中,经历了一系列有趣的奇遇。她结识了葫芦兄妹小丹与小青、咕咕鸟、噜噜猫等好伙伴,从北方的大山大水到江南的小桥流水,墨儿经历了古画中的四季更迭与时光变迁,与历代了不起的大画家及画中人物发生一个个有趣的互动,闯过了重重难关,终于找到师尊——墨儿也在这段奇妙旅程中愉快地成长,变成了一位国画小达人。

(晶报供稿)

编辑 刘珂

(作者:读特记者 余梓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