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听姐姐讲、一边做游戏,我知道了为何要进行垃圾分类以及垃圾该如何分类。”5月17日,10岁男孩黄佳在爸妈的带领下前往南山区垃圾分类科普体验馆,通过游戏互动式学习对垃圾分类知识有了更多了解。“孩子兴趣大、效果也比较好”,黄佳妈妈向记者表示,周末带孩子到公园游玩,顺便进馆进行科普学习,对孩子学习知识有很大帮助。
南山区垃圾分类科普体验馆位于近期开放的西丽生态公园内,依山而建、藏于郁郁葱葱的树林中,系生态与科技相结合的典范。5月16日,该体验馆正式开放,总建筑面积达1300平方米,布展面积达到2300平方米。“体验馆因山势而建,尽量保存原有地貌与植被”,南山区垃圾分类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希望通过高科技手段,让人们在贴近大自然的同时学会垃圾分类、保护环境。
17日下午,记者到访体验馆,和市民朋友一起亲身体验垃圾分类。该体验馆有三层、分为四大功能区域:垃圾分类馆接待服务中心、科普体验区一(垃圾为什么要分类)、科普体验区二(垃圾如何分类)、科普体验区三(垃圾分类全民参与)。
向日葵热烈绽放、绚烂荔枝花瓣漫天飞舞.....进入体验馆,记者首先被不断变换的光影吸引,原来这是南山企业声光行设计的互动灯光艺术装置,利用美学与趣味参与,唤醒观者保护美好家园的环保意识,不到3分钟时间,《堆积如山》《涅槃重生》《欣欣向荣》3大交互场景依次递进。记者获悉,引入国际化团队打造数字体验场景,这在国内垃圾分类馆中属创新。
紧接着,在讲解员小姐姐半个多小时的讲解下,记者完成整个体验。在科普体验一区,重点展示垃圾为什么要分类,体验馆通过实景沙盘、多媒体LED曲形屏幕和AR虚拟成像的互动科技,生动形象展示城市生活垃圾造成的危害等,引发参观者思考与启迪;在科普体验二区,展示垃圾该如何进行分类,垃圾分类投球竞技、垃圾变废为宝交互游戏等13个互动科普体验引来小朋友的积极参与,寓教于乐教授垃圾分类知识;在科普体验区三,主要提倡垃圾分类全民参与,这里设置蒲公英微课堂活动多媒体教室、手工制作与阅读阶梯空间等。
疫情防控期间,体验馆分批定量接待参观者,且做好测体温、消毒清洁等防控措施。据介绍,当天,共接待参观者逾450人次。“小朋友跟着我一起去读,觉得自己有帮助到他们”,94年的蔡秉舒说讲解员身份让她很有使命感。目前,她和几个小伙伴在体验馆承担日常讲解工作。
“我们愿像一颗蒲公英,随风飘扬,传播希望与文明的种子,让垃圾分类的理念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此外,南山区还成立垃圾分类蒲公英志愿讲师团,50名志愿者已接受系统培训,接下来将走进社区、企业、学校,开展“蒲公英微课堂”公众教育活动。未来,南山区将以生活垃圾分类科普体验馆为核心,M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微课堂”网络,在N个强制垃圾分类示范小区进行实践和督导,打造“1+M+N”的公众教育根据地。
编辑 张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