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环山面水的岭南古村,蓝天白云之下,处处青山绿水。村里数百栋民居错落有致地聚在一起,疏密相宜,屋子上升起袅袅炊烟,浓浓的农家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村落旁有一条清澈的河流流过,灌溉了肥沃的田野,村民在田里春耕秋收,甘之若饴。山后还有大片的荔枝林,每当荔枝成熟时,给生活带来甘甜的味觉馈赠……这是东莞市大朗镇杨梅岭蔡姓祠堂的两幅油画,上面绘着杨梅岭古村的旧貌。
描述上世纪60年代情景
透过油画,仿佛看到旧时村民“黄发垂髫,怡然自得”的生活场景,还有那备具岭南特色的舞麒麟、传统婚礼、甘蔗榨糖,仿佛穿越到陶渊明笔下所描写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这两幅油画所绘的杨梅岭,应该是上个世纪60年代左右的情景,算起来,那个时候,蔡姓迁居杨梅岭约为500多年左右。”在蔡姓祠堂,两位七旬老人蔡润叨、蔡润伦兄弟俩向记者介绍这两幅画所记载的历史变迁。
他们望着这两幅画,看到那时的田畦、河流、老屋……仿佛回到了孩提时光,满满都是回忆。“那时候,我们都是小孩子,最喜欢跟着其他小伙伴光着脚丫到处跑,田里、山里还有树上,到处都是我们游玩的场地。”蔡润叨说着,满脸笑意。
两幅画分别记载了“春耕”和“秋收”两个季节。杨梅岭村自古以来被称为“风水宝地”,从油画可看到其依山傍水,田野阡陌交错,土地肥沃,寒溪河汨汨流过,村民伴水而居、与水为邻。
春耕秋收图一片繁忙与喜悦
“杨梅岭所依靠的山就是大朗凤山,山上所种的是荔枝树。”蔡润伦说,杨梅岭并非因为种杨梅树而得名,而是因为先祖蔡雪窗途经东莞茶山,在有一处长满杨梅树的地方定居,后人将此命名为杨梅里。大朗蔡姓九世祖蔡伯仲迁居到此处时,为怀念先祖,把此处命名为杨梅岭。蔡伯仲生于明乐二十二年(1424),终于弘治六年(1493),享寿69岁。依推算,蔡氏到现在迁居杨梅岭有560多年的历史了。至今大朗杨梅岭蔡氏分三大房,人口1200多人。
在村民聚居的村落里,有500多户人家,村中炮楼、里巷、祠堂、书室、民居、古井、池塘、古榕等一应俱全,组成古色古香的岭南古村。最显眼的建筑莫过于处于最中心位置的“蔡姓宗祠”。杨梅岭蔡氏宗祠坐北向南,呈轴线对称布局,建筑风格华美绚丽,气势恢弘,据介绍,蔡姓祠堂的三幅楹联都提到了“西山”,即“西山先生”,这是南宋理学大儒蔡元定的号。
在“春耕”油画里可以看到,祠堂前正热闹非凡,原来是正在举行舞麒麟,村民围成一圈看好戏,一片喜气洋洋。旁边是一支长长的迎亲队伍,新娘坐在大红花轿里,从画中可以许多传统婚礼元素。村头两口大池塘是建祠堂时留的“聚宝盆”。
围绕在村落前方都是肥沃的天地。村民正在耕田插秧,耕牛在犁地,一片热火朝天。离蔡姓村落一里地外有一个糖厂,村民正在把一捆又一捆甘蔗拿去榨糖,每当吃着糖厂制造的糖,也是村民在那个年代难忘的味觉记忆。糖厂上写着“农业学大寨”,这是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一场运动,全国农村兴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大寨成为中国农业战线的光辉榜样。
而另一幅“秋收”的油画就是站在一个高处俯瞰杨梅岭。村落显得小了,视野更开阔了。透过油画,可看到金黄色的田野,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旁边清澈的寒溪河里有耕牛、小孩在水里,还有人拿着鱼篓准备捕鱼,岸边有人在烤红薯……村民安居乐业,过着田园诗歌的生活。
给后代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如今的杨梅岭旧围已经不像过去了,这几十年的变化实在太大了。”蔡润伦说。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浪潮席卷而来,改变了传统的农耕社会。杨梅岭村前莞樟公路穿越而过,村中的田野、菜畦、池塘、乡间小路也被填平了,取而代之的是工厂、楼房、出租房、小马路,越来越多的本地人不再依靠农业作为主要收入了,他们逐渐离开了这一个世代而居的古村落,迁徙至周边的现代楼房。杨梅岭旧村落现在显得冷清萧瑟,除了一些年老的村民,还有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在居住。
“这些变化是不可阻挡的,这是我们发展带来的变化。村民的收入提高了,生活也改善了。”蔡润叨说。“只是,旧村是我们村民的集体回忆,加上我们以前做农民,吃得了苦,勤俭持家,所以我们就想还原过去的村貌和生活场景,让子孙后代知道我们是怎样过来的,希望他们传承我们做农民时艰苦奋斗的精神。”
2016年,杨梅岭蔡氏宗祠重建。村民联合起来商量,就提出要邀请专业画工,绘油画重现旧村原貌。在村中老人的细心指导下,加上一些村民找出旧相片,让画工对杨梅岭旧村原貌的心中有数。画工绘完这两幅图画后,老一辈熟知的地标和景物在两米多长的油画上一览无遗。老一辈看了之后,都非常认可,看了之后仿佛回到了当时的情景。
是年12月,蔡氏宗祠重建竣工,两幅油画也跟着一起挂上墙,时有村中老人带着小孩讲解家族历史。“孩子,你看,这是我们的祖屋,是你曾祖父留下来的,油画上这个池塘,以前傍晚常有人在塘边结伴而坐,在树下纳凉聊天;而另一边则是大片农田,清晨农民牵着牛拖着犁,开始了一天的农耕生活……”
编辑 程思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