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湾再现赤潮 暂未发现鱼群死亡

读特记者 秦绮蔚
2020-05-17 11:28
摘要

深圳湾再现赤潮,无毒读特记者 秦绮蔚记者5月17日从深圳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获悉,近日,深圳湾海域再现赤潮

记者5月17日从深圳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获悉,近日,深圳湾海域再现赤潮。经该中心监测,此次引发赤潮的是该海域常见藻类,无毒,暂未发现鱼群死亡。

5月15日,深圳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在例行检查海上自动监测结果时发现深圳湾海域叶绿素-a和溶解氧数据出现明显波动,立即安排监测人员前往现场监测。

监测人员到达现场后,发现该海域海水呈浅棕褐色,初步判断可能发生赤潮。经实验室分析,此次深圳湾海水异常是由中肋骨条藻引起的赤潮,与今年“五一”期间引发赤潮的种类相同,为深圳湾常见藻类,无毒。

未来几天,深圳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国家海洋局深圳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将持续对本次赤潮开展跟踪监测,直至赤潮完全消退。

赤潮又称红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生物或细菌暴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赤潮不一定都是红色,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等的不同,有时也呈现黄色、绿色、褐色等不同颜色。

赤潮成因尚无定论。科学家们普遍认为,水体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当含有大量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流入海洋后,造成近岸水体尤其是水体交换能力差的河口海湾地区的水体富营养化。在水体富营养化海域,如果海区的其他因素有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赤潮生物便会急剧繁殖,形成赤潮。

编辑 黄子芸

(作者:读特记者 秦绮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