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崇年与故宫的情缘地缘学缘

张超琪
2020-05-16 11:04
摘要

今年4月,阎先生以耄耋之年献礼故宫600岁生日的《故宫六百年》问世

16年前,《百家讲坛》因一个人轰动一时,他作为《清十二帝疑案》系列讲座的主讲人,创下了当时科教频道的最高收视率,一时间妇孺皆知。而后,他又有多个系列讲座登上《百家讲坛》,一部又一部的经典图书也接踵而至,节目与图书在观众和读者中掀起一阵又一阵的热潮,在海内外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

他就是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的历史学家,中国版权事业终生成就奖获得者——阎崇年先生。阎先生所著图书《正说清朝十二帝》《大故宫》均创下百万册的销量战绩。今年4月,阎先生以耄耋之年献礼故宫600岁生日的《故宫六百年》问世。

《故宫六百年》 阎崇年 著 华文出版社 2020年4月版

北京故宫作为一座象征着无上皇权的文化综合体,以其壮美辉煌、神秘传奇,牵动国人的心;而阎先生70年来去过故宫1000多次,讲故宫、研究故宫,是大众想要了解故宫绕不开的人。为了对内阁大学士有一个感性的了解,阎先生亲到张英、张廷玉这对父子宰相的家乡考察;为了探究雍正由乾清宫搬到养心殿的真实原因,他带着尺子一点点地实地测量;看乾隆花园,一次、两次、三次、四次、五次,每一次看一个重点,由点及面,直至了解故宫的整体;为了更好地了解故宫,光台北他就去了十次,每次都看故宫博物院,看展品、藏品、文献、档案,有时甚至只为看一个孤品。也正因如此,从十几岁的孩童到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都是他的忠实粉丝。

在常人眼里,故宫是必玩的旅游景点、是国宝的代言词,是有着网红猫、网红工匠的地方;而阎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故宫承载的,远远不止如此。这座宫殿,曾经也是一座“血色皇宫”。封面上那句“读懂故宫,读懂历史与人生”是阎先生深思熟虑放上去的。除了这句,还有一句,“而我最关注的,是六百年来,那些跟故宫相关联的人:人的命运、人的奋争、人的喜怒哀乐”。600年来,帝王将相、后妃女侍、百官众卿、名家精英、能工巧匠、宫女宦官、佛道僧侣、域外使臣……他们或作为故宫的建造者、或作为使用者、或作为亲历者、或作为造访者,都与故宫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间关涉的名人众多,串联出的人生道理更是耐人寻味。读懂了故宫,我们也就读懂了中国人骨子里的复杂人性。

阎先生跟故宫既有情缘,又有地缘和学缘。他曾讲起这套书最初的构思:从藏品、建筑等等来写故宫的书太多了,但是从永乐建都一直到2020年,把这六百年按照时间顺序写下来,用上下两册系统地说下来,好像之前还没有。这样就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读本,从故宫的营建,它的兴起,中间遇到了灾难,后来再兴起,一直到改成故宫博物院,一直到新中国故宫博物院,这么一条线索,六百年连起来,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我们可以对故宫历史,既有纵,又有横,全面地进行了解。

书中精选的200多张珍贵照片,是请故宫博物院编审左远波老师协助找的一手资料,从故宫建筑形制、宫殿变迁、宫中人物、器物书画、典籍档案、家具珍玩等不同侧面描摹出故宫的核心和骨干。还特设了100多个“看一看”“逛一逛”板块,对照史料捋出看建筑、宫殿、藏品的门道,与正文内容呼应。应阎先生要求附赠的两份明清档案,介绍了明清30朝28位皇帝的年号、生卒日期、出生地、属相、排行、父母、配偶、子女、即位时间、庙号、谥号、陵寝等21条信息。阎先生叮嘱说:600年故宫史,涉及30朝28帝,时间节点很多,有了这两张明、清皇帝档案,读者读起来就不会乱,也方便大家查阅。封面设计和插画,因为故宫大家都太耳熟能详了,跟阎先生沟通后一致希望能有一个符号化的元素来展现。设计舒心反复磨稿,最终选定把宫墙作为这一重要承载要素;内封采用周健美绘制的故宫特色建筑太和殿,护封加大腰封,配合裸背锁线装帧,寓意故宫的巍峨和“宫门深深”。腰封的花纹,代表着故宫里的花草和小景致,大气和内敛、宏观和微观都在封面上有所体现。

阎先生写完此书,已是86岁高龄,可他对待书稿仍是一丝不苟,快速、专业又敬业。800多页的书稿,50多万的版面文字,在疫情期间,阎先生仅用一周,就将上下两册全部审定完毕,每一字、每一页都逐一认真审阅、批注。两张明清皇帝档案编成后,阎先生又进行了不下五次修改。书中第40讲《窝囊裕王》中写到明嘉靖帝三子裕王朱载垕,阎先生一再叮嘱说:《明史》中是垕,《明世宗实录》二〇〇卷记载的是:上命皇第三子名载坖(jì),这两个字是不同,还是要标注清楚。诸如此类,还有《说三娘子》中的“郑洛”的洛为何在史书中会有不同写法的原因,等等。阎先生说,这些名讳看着是小问题,实则有大用处,可以用来鉴定文物真伪、书籍朝代版本等。这套书里有建筑,有文化,有历史,有人物,有情感投入,更有智慧凝练,可以说是分量很重的一部书。

《故宫六百年》从故宫蓝本谈起,从最初的吴王宫殿落成到永乐帝朱棣迁都北京,再到宣德帝朱瞻基正式修建三大殿,再到正统帝朱祁镇时修建完毕,让读者在逛故宫的时候也能了解故宫的前世。而对于北京的城池宫殿,书中详述了它们从概念、到营建、再到变迁(损毁、重建、重修、更名等)的历程。北京“八臂哪吒城”的传说,故宫宫殿秩序、宫前三凸、宫后三靠等皇家气象通过图片文字,一目了然。余佐赞总编辑在终审完本书后曾感慨,阎先生写这套故宫图书,对于体例的安排非常巧妙。每一个段落,正好就那些字,在很少的时间讲好一个故事,像带着脚镣跳舞,但跳得非常好,篇幅不长,但是把一个故事讲清楚了,非常匀称。究其写作思路,阎先生笑言,这本书是真正站在一个读者的角度来写的,一直在换位思考琢磨写作方法。最终决定从故事切入,100讲,每1讲分3节,每1节大约有2-3个小故事,算起来大概有600个故事。大故事套小故事,一环套一环,读者就很有兴趣把这本书读完了。

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在世界四个大的文明古国当中,文明没有中断的只有中国。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积累太丰厚了,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的部分,太多了,看不过来,怎么办?阎先生说,就抓重点,抓核心,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核心表现就在故宫。故宫是明清历史的核心,几乎所有的政令,制度,都是从这儿触发的,所有重大的,关于国计民生,中外关系的信息,最后都反馈到故宫,故宫在明清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对外交往的中心,所有外国重要的来华的使臣,都要在故宫受到接见,各个少数民族他们的首领或者是使臣来朝拜,来朝贡,都要到皇宫,受到皇帝的接见和赏赐。且故宫保存了从甲骨文开始,一直到当代,重要的文物产品。不了解故宫,不明白故宫,是一个缺憾。

少年儿童到故宫是看建筑,黄琉璃瓦、红柱子和大理石的台阶,还有故宫的猫、故宫的虎城、象房等;到了中年,进入职场,关注的是事业怎么发展,到故宫看怎么立志,怎么增长智慧;进入了老年,退休了,再读故宫,就是读人生。我们个人的经历和故宫所反映的历史彼此关照,互相对应,就更能提升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快乐观,就更有利于养心、养性,提高哲学的思维。阎先生所著的故宫,是支撑宫殿600年屹立不倒的精神内核。

故宫的历史和一个人的历史一样,有兴,有盛,有衰,也有亡。兴就是在明初,明初的古城怎么建起来的,怎么形成制度,以这儿为政治中心,怎么成为世界的大国、强国。

比如说书里特别介绍,永乐的时候,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往南就是派郑和下西洋,一直到了地中海,到了东非、北非,成为当时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这么出现了一个万国来朝的局面。往东就派了一个太监,叫亦失哈,八次到奴儿干,就是在黑龙江入海口的地方,这个地方到北京五千里以上,来回八次,还在那儿竖了一个碑,永宁寺碑,在那儿设了一个机构,奴儿干都司,相当于省一级军警机构,从那时候明确宣布,整个东北地区,北到黑龙江,外兴安岭,一直到贝加尔湖以东,以南,都是明朝的国土。往西派了一个人——陈诚,先后五次通使西域,那时候没有飞机,也没有火车,没有汽车,就是靠走,或者骑着马。最远到哪儿?到现在的阿富汗,哈烈,还到了现在的撒马尔罕,至于喀什、吐鲁番、哈密,这都不在话下,一个来回17000里,一共走了五个来回。加强了整个西域、中亚等等地区和明朝的文化和外事的往来。还有往西南,派一个人叫侯显,五次出使到现在的西藏,五次来回,西藏在明朝完全归中国的国土,我们看明初这个大帝国,了不起,从哪儿派出去的?从北京的皇宫派出去,返回还要汇报,还要接见那些来访的使臣,在什么地方?就在明朝的北京的故宫。故宫六百年前建成的时候,永乐皇帝举行一个大典宣布,外国的使臣来庆贺,典礼完了以后,举行盛大的宴会招待他们,明初就出现了万国来朝强盛大帝国的局面。

后来明朝衰落了,清朝又兴起了,再后来明朝又衰落了,民国又兴起了,再后来民国亡了,新中国兴起了,这六百年,中国的政治中心除了短时间外,就在北京,文化中心始终在北京。我们到故宫看完了以后,不仅仅看故宫的建筑,文物,更重要的是看明朝,清朝,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六百年的历史,这就是我们关心的重点所在。

今故宫博物院珍藏有180多万件文物,珍玩、瓷器、丝绸、珠宝、家具、陈设等,美则美矣,可该如何鉴赏这种美?作为《御窑千年》的作者,阎先生对故宫藏品的研究也很是精深,在书里,他对这些珍品代表作不仅有鉴赏,更有对其来龙去脉的详解。永宣国宝、成化御瓷、雍正年窑、御制唐窑……藏品背后的细节,包括制造、使用、鉴赏,甚至收藏,在本书中阎先生也不惜笔墨,力求都讲全、讲尽。在雍正年窑一节,阎先生举关帝庙塑像事例,按时间顺序,把制作的过程一一罗列出。文中写:“古人讲,凡是要‘十分’。雍正帝把这‘十分’精神倾注到艺术,对艺术品要求精益求精,雅中求雅……一尊关公像,蜡样五次呈览,历时近两个月,连关公衣褶都有旨,真是精致、雅致、极致之至!”《故宫六百年》一书阎先生耗时两年、十易其稿,字斟句酌,务求完美;值得一提的是,封面上“故宫六百年”五个字也是阎先生亲笔题写,为了便于设计集字,在封面上呈现更完美的效果,阎先生写了近200遍书名,并分别钤印,寄送过来。比照古人,也可谓用心之至了。

“四合”是阎先生的人生哲学观,在《故宫六百年》的人物叙事背后,我们也能在字里行间慢慢参悟出这种哲学。故宫内发生的帝系改变、人生转折,现象和本质间的关联,大事件折射出的人生智慧、生存哲理都在其中。融历史与知识于一体,既有历史,又有知识,读了历史,也是读人生,融历史与知识于一体,读历史也是读人生,领会了这些,也就领会了本书的精髓。

编辑 陈冬云

(作者:张超琪)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