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专访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强:续写春天故事,推动文化软实力全面跃升

中国文化报
2021-09-23 21:17
摘要

在国际大环境和新的发展格局下,深圳如何进一步实现文化梦想,装点“文化绿洲”?


湾区潮涌 千帆竞发

金秋的深圳,依然繁花似锦。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十四五”开局之年的重要年份,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的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深圳文博会”)王者归来,再次盛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热土上,展现了新时期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魅力。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深圳文化建设寄予厚望:

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在国际大环境和新的发展格局下,深圳如何进一步实现文化梦想,装点“文化绿洲”?

在第十七届深圳文博会开幕前夕,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强在接受《中国文化报》专访时表示,深圳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深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为深圳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续写深圳引领先进文化发展“春天的故事”。

王强表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广东省“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省。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要求,深圳也在积极谋划编制《新时代深圳文化软实力跃升行动纲要》,深入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01

赶超意识让深圳文化有“后发优势”

“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传统文化根基相对较浅、积淀相对较少,底蕴不够深厚,但正因如此,深圳有着更加强烈的文化自觉和赶超意识。”王强表示,因为年轻,所以更拼。深圳持之以恒推进文化强市建设,靠着这种“拼劲”,深圳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后发优势”,成功实现了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绿洲”的精彩蝶变。

近年来,深圳文明创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成果丰硕。深圳是首批、去年连续第六届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陆建新等大批先进典型,在志愿服务、全民阅读等方面领全国风气之先,全市注册志愿者达208万人;深圳读书月举办21届,获评“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近期,国家发改委印发通知推广深圳5方面47条经验,其中就包括“图书馆之城”建设、“红马甲”扮靓志愿者之城。

为隆重献礼党的百年华诞,今年深圳开展了系列庆祝活动,引起巨大反响:大型声乐交响套曲《英雄颂》成功首演,深圳光影秀《光辉杰作》在央视各栏目滚动播出,“学习强国”刊发《党领导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启示》,成功举办百年百幅红色电影海报展、“丹青百作绘辉煌”“从老区到特区”等文艺展览,推出党史学习教育数字体验馆和“云”平台,开展红色地图小程序打卡等活动。

近年来,深圳先后有7部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7部作品获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数量稳居全省第一。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三、全省第一,202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约2240亿元,占GDP比重8.1%,深圳文博会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深圳设计”成为闪亮额城市名片。

王强表示,改革创新是加快文化发展的根本出路,文化强市建设,要积极致力于激发文化改革攻坚、创新创造的活力。当前深圳正在全面深化国有文化集团新一轮改革,以改革求生存、谋发展;大力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任务,不断深化文艺院团改革,加快建设适用国际通用规则的艺术品拍卖中心,着力打造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深圳全面深化前海合作区改革开放的多项措施中也涉及文化领域,如“在审慎监管和完善风险防控前提下,支持前海打造面向海外市场的文化产品开发、创作、发行和集散基地”“稳妥有序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建设多种文化开放共荣的文化交流互鉴平台,打造文化软实力基地”等。

02

持续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王强表示,深圳文化建设要努力成为新时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引领者。深入推进文化强市战略,以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兴盛,以文化产业补益文化事业发展,不断增进城市文化福祉,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近日,美国AEA咨询公司发布《2020全球文化设施建设报告》,公布了2020年全球130个新建项目,其中关注了深圳“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建设。

目前,深圳正加速推进“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建设和“十大特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工作,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科学技术馆、创意设计馆、国深博物馆(暂名)等四大设施开工建设、7个街区完成首期改造,面貌一新的南头古城、甘坑客家小镇正式对外开放,成为“网红”景点。“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建设稳步推进,已建成6座大型书城和47家公共服务型书吧,全市街道、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

除此之外,深圳还大力实施“新时代文艺发展工程”,推进“十百千万”计划,包括创作遴选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十大文艺精品,新增百个重点文体设施,培育引进千名文艺专才,每年推出万场重点文艺演出,等等。

在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方面,深圳制定了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实施意见,推进图书馆、文化馆等相关行业规范制订工作。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研究实行更高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先行示范标准”。

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方面,完善菜单式配送服务机制,形成需求导向、质量导向的精准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新模式。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国有文艺院团公益演出惠民力度,推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惠民新项目,提升文化活动的内涵品质,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同时,提升全民阅读服务水平。深化“图书馆之城”建设,完善公共图书馆设施网络,提升基层图书馆和自助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实施高质量书香社会建设计划,探索“建设书香社会”深圳经验。提升深圳读书月等阅读品牌活动影响力和吸引力,实施“实体书店扶持计划”,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实体书店品牌,大力推进区级少年儿童图书馆建设。

03

打造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锋城市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去年,深圳举办了一场全面数字化的“云上文博会”,吸引了3243家企业(机构)、2.1万余件展品参展,总访问量达1453万人次,是第十五届深圳文博会主会场参观人数的8.5倍,办出了“不一样的精彩”,彰显了深圳发展数字文化产业的实力。

王强表示,新时期深圳将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和创意设计引领,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加快推动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发展,打造创新创造活力迸发的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锋城市。


据悉,深圳正在编制《深圳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25)》。下一步,深圳将大力实施数字化战略,推进龙岗数字创意走廊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高标准建成一批数字创意孵化和服务平台,重点培育或引进国际知名数字创意类展会、活动,建设数字创意主题产业园区,培育国际顶级电竞赛事和智慧融媒体数字转型示范基地,推动新型文化业态更加丰富,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特征更加明显,内容原创和科技含量显著提升,不断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培育和壮大文化总部企业,打造国际一流文化产业总部基地,集聚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文化企业。健全产业布局,培育一批具有显著示范效应的文化产业园区、产业发展带和功能区,打造若干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产业集群。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和国际文化产业合作,建设国际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构建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基地。

04

培育国际一流城市文化品牌


品牌文化活动已成为凸显城市文化魅力、提升深圳国际化形象的必然选择。王强介绍,近年来深圳打造出一批国际化、标志性的品牌文化活动,提升了深圳城市文化品位和国际影响力。

2020年,深圳设计周暨深圳环球设计大奖吸引了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逾百万人次线上观展。2020深圳云上时装周登上央视新闻联播。举办第二十一届深圳读书月和第二届深圳书展,成为全国时间最长、模式最新、销量最高的城市书展。创新举办第二届深圳国际水彩画双年展、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第四届深圳国际摄影大展、第十六届创意十二月等一批重大文化品牌活动。

不仅如此,深圳还成功举办2020WTA深圳公开赛、2020年FINA冠军游泳系列赛等国际体育赛事。加快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被列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盐田区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深圳旅游观光巴士和“海上看深圳”项目新型游船“大湾区一号”正式投入运营。

王强表示,深圳将进一步营造浓厚的城市文化氛围,不断提升深圳文博会、深圳设计周暨深圳环球设计大奖等重大品牌活动的国际化专业化水平。与此同时,鼓励各区培育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

实施文艺院团“一团一年一精品”计划,聚焦重大历史题材、重大革命题材、重大现实题材,紧扣重大历史节点,策划创作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

2020年以来,深圳就筹划创作了大型声乐交响组曲《英雄颂》、电视剧《从这里开始》《谁可相依》、电影故事片《生命水线》、纪录电影《我们正青春》、歌剧《先行者》、舞剧《未来已来》等重大文艺精品。今年,深圳文艺精品创作再创佳绩,电影《少年的你》被提名为第93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电影《狼行者》入选最佳动画长片提名,歌曲《灯火里的中国》登上央视春晚,舞蹈《肖像》《等》《烈火中永生》获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魔术《秘境》获中国杂技最高奖“金菊奖”。

05

构筑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基地

“当前中国不乏精彩的故事,需要的是精彩的讲述。”王强指出,深圳要建设成为全球标杆城市,就必须树立全球视野,加强与国际对话,构筑立体多元的现代传播体系。

王强指出,深圳作为“两个重要窗口”,更需要在文化国际传播上走在前列,打造国家外宣的“战略前哨”。

要着力推进现代传播能力建设,抢占现代传播技术制高点,培育壮大一批新型主流传播平台,加快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要着力打造文化IP,运用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构建起覆盖影视、动漫、游戏及其衍生产品的文化IP全产业链,让更多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文化IP在全球文化市场脱颖而出。

根据相关规划,深圳将进一步普及国际化城市建设理念,培育市民国际交往意识,打造“国际化”系列品牌,不断提升城市参与国际治理的能力和举办重大活动的服务保障能力。加强与国际机构合作,注重引进国际文化机构,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和国际会议等。积极争取承办国家重大主场外交,加快建设深圳国际交流中心等重大涉外活动及会议场所。

积极参与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等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加强深港澳数字创意产业合作和影视动漫、演艺音乐、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办好媒体融合发展论坛。

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探索加强与中东欧、非洲、南太平洋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办好“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发展论坛暨粤港澳文化和旅游融合论坛及多边文化交流活动。强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强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合作,深化与友好城市的文化交流,加强民间文化国际交流,形成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

06

全面实施“文化软实力跃升行动”

王强指出,站在新时代的起跑线上,深圳将制定出台《新时代深圳文化软实力跃升行动纲要》。大力实施“文化软实力跃升行动”,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不断增进城市文化福祉和市民文化福利。

据介绍,“文化软实力跃升行动”包括出台一个行动纲要,即出台《新时代深圳文化软实力跃升行动纲要(2021—2025年)》;依靠三大支撑,即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为三大支撑;推进十大工程,包括实施新思想传播、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新时代文艺发展、文化体制改革攻坚、媒体融合发展、网络强市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国际传播能力提升、文化人才集聚等十大工程。

新思想传播工程

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建立健全更有时代感、吸引力的理论武装工作体系,坚持不懈推进新思想学习宣传和研究阐释,从文化领域推动深圳成为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磅礴伟力的最佳实践地和先行示范地。

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工程

将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广体系,大力培育城市人文精神,制定实施城市文明建设规划,推动文明创建精细化、常态化、长效化,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新时代文艺发展工程

将推出一批文艺精品、新增一批文体设施、培育引进一批文艺专才、打造一批重点文艺活动,不断提升市民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打造文艺创作精品迭出、高端演艺资源汇聚、文化形象开放时尚的“湾区演艺之都”。

文化体制改革攻坚工程

将着力推进国有传媒集团全面深化改革、文艺院团改革,激发集团发展内生动力、文艺院团创作活力,全面推进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争取更多改革项目纳入清单、落地见效,打造文化体制改革的先锋阵地。

媒体融合发展工程

将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深圳特区报和深圳卫视新型主流媒体,形成在全国具有强大竞争力、影响力的融媒体旗舰品牌,传媒综合实力挺进全国头部媒体第一方阵,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实力新锐。

网络强市建设工程

将实施网信领域“一盘棋”“正能量”“同心圆”“护城河”“防火墙”“加速器”六大子工程,为深圳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网上舆论支持、可靠网络安全保障、有力信息化支撑,加快建设网络强市,努力打造网络强国的城市范例。

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工程

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加快建设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一批国际一流文化地标,形成更高水平的“十分钟文化服务圈”,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领跑全国,成为文化设施功能完备、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服务普惠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标杆。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

将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和创意设计引领,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和创意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增加值稳步增长、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持续提升、支柱地位更加巩固,成为在全国具有领军地位的现代文化产业高地。

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工程

将搭建全媒体外宣、大湾区新媒体传播、港澳本地化传播三大平台,畅通国家级对外传播、个人化对外传播、外媒传播三个渠道,借助多方力量和资源,构建“3+3+3+N”对外宣传矩阵,创新推进国际传播,成为国家外宣战略前沿基地。

文化人才集聚工程

将全面加强宣传文化战线党的建设,强化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建成众贤毕至、群英荟萃的文化人才集聚区。

王强表示,深圳为城市文化发展制定了5年到15年、层层递进的奋斗目标。通过全面实施“文化软实力跃升行动”,力争到2025年,城市文化软实力实现大幅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特区精神和新时代深圳精神充分彰显,城市文明程度、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文化产业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建成一批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形成更具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和城市品牌,深圳文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充分彰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风范。

到2035年,深圳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特征更加鲜明,城市品位、人文魅力充分彰显,时尚创意引领全球,建成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成为城市文明典范。

(原标题《中国文化报专访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强:续写春天故事,推动文化软实力全面跃升》)

编辑 编辑-张玉洁(客户端)审读 吴剑林审核 党毅浩,新闻网-曹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