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了一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该患者患病时间长达八年,曾经因为被疼痛折磨患上抑郁,前来就诊时面对医生崩溃大哭:“我活不下去了!”
八年以来用尽方法 曾经痛到抑郁 自诉“活不下去”
现年42岁的张女士是一名家庭主妇,八年前,她因为全身多处关节肿痛前往深圳一家医院就医,被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药物治疗了一段时间以后,张女士其他关节症状有所缓解,但因膝关节仍有肿痛症状,张女士又进行了双膝关节镜微创手术。
术后,张女士关节症状略有好转,不久后又再次反复、加重。此后,张女士双膝关节注射了多支玻璃酸钠,病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2014年,张女士在广州一家医院开了中药,并间断服用了之前医生开的西药,关节肿痛依然没有好转,走路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了。2018年,因感觉药物“疗效不好”,张女士转而服用保健品。
“患者服用的保健品很可能含有激素,所以最开始她会觉得有效,一停药就又开始疼。”深圳市三院风湿免疫科医生韩旭介绍,张女士为了止痛,一直服用保健品,期间并未接受正规治疗。
2019年开始,张女士行走逐渐困难,最初还可以使用拐杖,后来只能坐轮椅出行。
三个月前,张女士停用保健品后关节肿痛再次加重,双膝、双腕、双手指多处关节肿痛,活动艰难,生活基本无法自理,穿衣吃饭及大小便都需要家人协助。
4月26日,张女士来到深圳市三院就诊。“患者来的时候情绪很激动,而且非常沮丧,”深圳市三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梅轶芳说,“她说她一直在被这个病折磨,痛得活不下去了。”
过去的八年里,张女士经常半夜被痛醒两到三次,因为饱受折磨还患上了抑郁症。她的片子显示,她膝关节处骨头与骨头的间隙几乎没有了。梅轶芳称,张女士是非常典型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但因为疼痛导致抑郁的病例在她的从医生涯中也很少见。
“我住院后心情就好很多了,因为关节肿痛好了很多,感觉看到了希望。”张女士说,出院时,她给风湿免疫科留下了一封感谢信。
住院十天,病情由高度转为中度
“对这位患者,我们是抗炎止痛与治疗并行。”梅轶芳介绍,张女士病情较重,且服药情况复杂,因此给药是“双管齐下”。
个性化精准治疗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在风湿免疫科住院10天后,张女士的DAS28评分下降了4.57。
DAS28全称为“28处关节疾病活动度评估”,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评价的常用评价指标,由患者的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红细胞沉降率或C反应蛋白及健康状况四个部分组成,DAS28评分小于2.6为病情缓解;2.6-3.2为病情低度活动;3.2-5.1为病情中度活动;5.1以上为病情高度活动。
张女士入院时,DAS28评分高达8.36,但经过治疗后,已经下降到3.79。“我出院的时候关节不痛了,但是有一些地方还有点肿,”张女士在5月11日复诊时说道,“回家吃了一段时间药以后这些肿也已经消下去很多了。”
据悉,类风湿关节炎是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症状的自身免疫病,发病后期会患者发生关节畸形、丧失关节正常的功能。在我国这种疾病发病率可达0.3%,男女比例为1:3,但它的病因却并不明确。
梅轶芳介绍,遗传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一个主要发病因素:“不仅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后代容易得类风湿关节炎,其他风湿免疫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后代,也会容易患类风湿关节炎。”
此外,寒冷和潮湿等环境因素、口腔及肠道的微生物感染和吸烟等都是类风湿关节炎可能的诱因。
类风湿关节炎病因不明确,但并非不可治。“过去,很多风湿病患者觉得风湿病没有好的治疗方法,于是滥用药物或者听信偏方,长期服用激素,”梅轶芳说,“其实20多年来不断有新的药物被研发出来、应用在风湿病领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张女士用的药里就有一种生物制剂,去年才在国内获批上市,是非常新的药物。以往很多风湿免疫疾病的药物价格昂贵,患者难以负担,有了新药以后,价格上患者的负担也会小一些。”
梅轶芳呼吁,风湿免疫病患者应及时就医、科学服药,在正规治疗下尽早进入“无激素治疗时代”。
编辑 程思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