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住8次院花费30万,16岁少年在深圳找到希望

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深三院
2022-01-14 20:15
摘要

十几年间,阿明不断经历“发病,看病,痊愈又发病”的过程,不仅被迫停学,而且花费巨大。

近日,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肺病医学部收治了一名年仅16岁的少年阿明(化名),阿明出生时患有轻微的免疫缺陷,天生对结核杆菌易感,不到一岁就确诊了卡介苗病和肺结核病。此后的十几年间,阿明不断经历“发病,看病,痊愈又发病”的过程,不仅被迫停学,而且花费巨大。在深圳市三院肺病医学部主任卢水华教授这里,阿明和他相依为命的爷爷找到了希望。

出生3月被确诊免疫缺陷,十几年漫漫求医路花费巨大

2005年,阿明出生在福建省的一个小县城,在3个月大的时候被检查出卡介苗病。此后,母亲丢下他外出打工,他从小跟着爷爷长大。为了治病,爷爷带他辗转多地,从当地到省会城市,最后在福建省某医院一位医生的介绍下,找到了当时在上海公卫中心工作的卢水华。

卢水华介绍,卡介苗病的“元凶”并不是卡介苗本身,而是患儿的免疫缺陷:“这类患儿由于对分枝杆菌易感,接种卡介苗就会有患病风险,但是即使不接种卡介苗,也会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或非结核分枝杆菌,只是时间早晚的区别。”目前,医生们可以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来根治部分原发免疫缺陷患儿,但是这种治疗方法本身风险也不小,而阿明找到卢水华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半大小伙子了,造血干细胞移植并不是最佳的选择,这意味着阿明需要终身服药预防发病,即使一直服药也不能保证不发病,只能尽量减缓发病的频率。

阿明的爷爷介绍,阿明第一次在卢教授那里治疗后,一段时间内病情相对稳定,发病频率明显降低。但是福建离上海太远了,开车要十几个小时,自己年事已高,不可能每一次都带阿明去找卢教授,所以他们也去看过别的医生。

然而,在中国,研究这种疾病的医生实在是太少了,而且基本是儿科医生。由于阿明在很多时候并不能在儿科就诊,每看一个新的医生,阿明都要做一次全套的检查,因为医生不熟悉他的情况、查不出病因,只能用高档的广谱抗生素和其他抗菌药物治疗,每一次的费用都比找卢水华看病多出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仅仅是在2021年,阿明就住了8次院,花费高达30万元。

“大咖”到了深圳,爷孙俩看到希望

十几年来,阿明深受病痛的折磨:因为生病,他从初一开始断断续续休学,到了初三彻底休学。因为去不了学校,他和过去的朋友渐渐疏远,唯一的娱乐是“一个人去钓鱼”和“一个人走在街上”。

2021年11月,卢水华被引进成为深圳市三院结核病学科带头人和肺病医学部主任。对于阿明来说,这意味着看一次病花在路上的时间可以缩短超过一半。卢水华坐镇的儿童结核门诊开诊后不久,爷孙俩就赶到了深圳办理了住院。阿明说:“我以后应该不会去其他地方看病了。”

在上海时,卢水华接诊过许多像阿明这样的孩子,因为国内研究这个方向的专家数量有限,有许多外地患儿不远万里慕名前来。同阿明一样,这些患儿也很难一直跟着他,有些孩子的病情在当地就诊常常被误诊误治。

卢水华以阿明举例:“阿明一直在服用抗结核药,所以给他做常规检查是查不到结核菌的,有时候医生一看检查不到就把抗结核药停掉了,实际上给他用这些药是为了预防他发病后病情恶化的,一停掉,发病就比较频繁、比较严重,医生们第一反应就是使用大量抗生素去治疗阿明的感染性疾病,由于部分高档抗生素对分枝杆菌有效,阿明的病情会一过性的好转,使得医生们习惯性的使用高档抗生素治疗阿明的疾病,最终医疗费用让这个家庭难以承受。”

幸运的是,阿明目前还没有因为时不时地停用抗结核药而导致耐药,但并非每个孩子都这样幸运。卢水华也遇到过因为反复停抗结核药物而耐药的案例,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治起来会比之前更加麻烦,治疗费用也更加高昂”。他呼吁医疗界对于原发性免疫缺陷这类罕见病,尽快建立成熟、完善的就诊和救助机制,由从事相关研究和治疗的专家对这类特殊的患者实行精准管理,确保患者得到有效而且经济的救治。

(原标题《一年住8次院花费30万  16岁少年终于在深圳找到希望》)

编辑 特区报-连博审读 韩绍俊审核 新闻网-曹亮,编辑-范锦桦(客户端)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深三院)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