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教师高春艳:“三尺讲台,是我们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读特记者 高山
2020-05-13 14:24
摘要

最多的时候,高春艳一周上25节课,而她的努力也折射在学生的成绩上,不及格的现象在高岭小学已经成为了过去

“马上就要回都安了,这次假期有点长,我很担心孩子们的学习进度。”因新冠肺炎疫情未平息,宝安区滨海小学的高春艳老师迟迟无法返校,村里的孩子没有条件上直播课,只能选择看录播课程,高春艳待在宝安的家中,却分外牵挂800公里外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高岭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

▲高春艳带领学生做科学实验。

今天启程的高春艳,脸上的笑容藏都藏不住。这是她在高岭小学支教的第二个学期,这位从业22年的名教师,2019年8月听从国家“决胜脱贫攻坚”的时代号召,怀着“用自己的专业做点贡献”的担当,投身支教扶贫,努力为贫困地区的孩子带去希望和出路。

一堂科学课 带给孩子们大山外的“世界”

高岭镇位属国家级贫困县都安瑶族自治县,这里工作和生活环境略显简陋。高春艳回忆起刚来的第一天,从学校里放眼望去,周边又全是山,连绵的大山层叠压进视野,阻断了往外的视线。

虽然怀揣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了,可是现实还是让她有很多的“意想不到”。“我进到宿舍,房间里只有一张床,当时的我有点意外,我就拿自己的衣物铺在床上睡了一晚。”后面了解到这里的生活条件,她在心里埋下一份“理解”。她紧紧抓住“支教扶贫”这一主线,努力克服挑战,主动适应新变化,很快,她完成了从滨海小学老师到高岭小学支教老师的转换。

在她支教的高岭小学,这里的孩子没条件接受科学教育。“在我来之前,学校没有专业的科学教师。实验室的仪器都是崭新的,上面还有一层薄薄的灰。三四年级的学生看到实验器材,眼睛是放着光的。他们平日生龙活虎,但是到了实验室,却小心翼翼、轻声细语。这份小心让我看着十分心疼。”也是这份心疼,让她决心改变山村学校不重视科学教育的现状。

一周的科学课只有一节,课时完全不够用。因此,她坚守三尺讲台,从基础知识抓起,一步一步地教学生如何操作、如何理解,带领学生认真完成每一个实验。

在她的努力下,学生在科学学习上有了些许起色,但成绩还不是很理想,她明白这样还是远远不够,想为沉寂的大山注入变化,还要有更大的努力。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学习,提升教学效率,天还没亮她便守在教学楼门口,等到铁门开启后第一个冲进教室。“利用学生早读、午读时间给他们安排温习课程,如果别的老师有事,我也会把他们的课利用起来。”最多的时候,高春艳一周上25节课,而她的努力也折射在学生的成绩上,不及格的现象在高岭小学已经成为了过去。

科技教育扶贫,一方面有望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生态建设解决技术人才短缺难题;另一方面,通过教育,“拉齐”孩子们人生的起跑线。

让高春艳印象深刻的是,学校有一个门门功课不及格的学生,但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他经常问我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我很难想象他是其他老师口中的‘令人头痛的孩子’,为了改变他,我利用他对科学的热情鞭策他。我们约定,如果他在测验中拿到60分,我就请他担任一天的小助手;如果达到70分,那就做两天,通过激励的方法,让他慢慢进步。直到上个学期末,他的班主任告诉我,他的变化可以用‘脱胎换骨’来形容。”说起学生可喜的变化,高春艳很满足。

山里的孩子天资聪颖,动手能力很强。连老师都要看了说明书才能进行的无人机操作,孩子们看了一遍视频讲解,就可以轻松上手;一年级的孩子能快速完成三年级的实验,用两个纸杯和一根棉线制作“土电话”,通过现场通话的体验,掌握“棉线”可以传递声音的原理……她说,虽然山区的孩子科学基础薄弱,但是通过努力收获知识和技能,他们会非常开心。

如今,科学成了高岭小学最受欢迎的课程,高春艳开展的科学社团课每天都有新面孔加入,孩子们学会用望远镜探索浩瀚星辰,他们的视线看向了更远的地方……

一次公开课 注入先进教育理念

2019年10月,高岭小学的学科教师在河池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比赛中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参赛,一路披荆斩棘,最终荣获河池市一等奖,这是高岭镇多年来在教学竞赛中获得的最高奖项,这份荣誉的背后,高春艳老师功不可没。

针对学科教师的选题,高春艳帮助策划、进行指导。她提出在教学方式上采用深圳比较流行的“大阅读”模式,将多文本阅读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起初,学科老师无法接受这样的教学设计,我就以语文教学中‘阅读的重要性’对她展开培训。”在高春艳的指导下,学科老师确立了“爱国主义情怀”的授课思路,通过圆明园历史背景和国内外作家的相关作品阅读,让学生多角度切入,深刻感受圆明园的瑰丽和毁灭后的悲愤。在深度阅读的推进后,高春艳提出加入一场课堂辩论,围绕“圆明园该不该重建”这一论点,让学生各抒己见。这场精心打磨的公开课,以饱满的阅读氛围和强烈的课堂参与感征服了现场评委。

赛后,都安瑶族自治县教研员激动地说,这节课让他看到了都安语文教学的希望。高岭小学的学科老师表示:“幸亏有高春艳老师的指导,我们才能迅速成长。”

经过这次比赛,高春艳深刻认识到,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变“输血支教”为“造血兴教”,培养带不走的本土化高素质教师才是重中之重。对此,她和学校领导协商制定了“教研组学习计划”,策划“师徒结对”工作方案,提出同年级老师要开展集中备课,定期交流总结经验,加深老师之间的横向联系。还以研讨课、示范课的方式开展听课评课,以讲座培训的方式分享交流,必要时“以赛促练”,促进学校教师快速、专业成长。

不仅如此,她通过社会力量捐赠了“读书卡”,在学校教师中开展“一月读书”活动。为了让读书活动展现效果,她亲自作为后台管理员,每天与老师们积极互动,提高教师读书的积极性。

得益于此,高岭小学得到都安瑶族自治县教育局领导和广西义务教育均衡评估组专家的高度肯定,吸引周边学校的校长前来学习经验,高春艳成为远近闻名的“别人家的老师”。

一场脱贫攻坚战 专注做好每一件事

一切正在变好,但高春艳想做的事情还有太多。国家为广西学生提供营养餐,是一件十分幸福的民生大事。但是她发现每到用餐时间,学生席地而坐,就地用餐,所经之路不时可见掉落的饭菜。对此,她提出开设“就餐课程”,规范学生用餐行为。“现在学生在教室里安静地坐好,分好午餐,学生在座位上就餐,每个人都吃得干干净净。”

支教过程中,高春艳始终坚持把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积极植入深圳的德育管理经验,因势利导,改善了学校广播体操入场、退场秩序,改良了升旗仪式等。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高春艳不忘脱贫攻坚工作。每逢同事下乡的日子,她都带上笔记本,深入走访贫困户,一一记录他们基本情况,认真核实贫困户的家庭状况,对照扶贫条件,为贫困户讲解扶贫政策。“在都安瑶族自治县高岭镇江城村,我遇见一个阿姨,她的嘴唇上长了一个巨大的血管瘤。经过询问,我了解到她害怕手术,并且担心付不起医疗费用。我立刻告诉她‘两不愁三保障’中的医疗保障有关内容,并告知村委会,帮助她完成治疗,让她安心。”

在都安瑶族自治县高岭镇五峒村的扶贫过程中,她去了只有22个孩子的小学。“那里教师艰难地开展工作,山村的孩子艰苦地求学。”高春艳积极联络深圳的家长和学生,倡议他们捐赠书本及生活物品,为山区孩子圆读书梦。

她开设的“高春燕子老师”微信公众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公众号里,每篇支教记录的最后都包含了总结和感恩,字里行间中,她的执着和担当令人印象深刻。“我与扶贫结缘,源于18年前的贵州扶贫。”那时作为代课老师的她心里已经埋下一颗种子,“希望每一个山里的孩子都能找到走出大山的路。”

800公里“智援”山村,肩负责任扎根支教,对于教育扶贫,她不懈探索,也始终满怀信心:“我不是孤军奋战,还有很多人在做长期支教,三尺讲台,就是我们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宝安日报供稿)

(作者:读特记者 高山)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