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金塔县“点沙成金”:八万亩胡杨林引来八方游客
深圳特区报记者 陈智军 文/图
2021-09-20 22:3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你们来早了点,再晚来半个月,就是最佳观赏季,这儿将是一片金黄,蔚为壮观。”酒泉金塔胡杨文化发展公司总经理王国燕对记者说。日前,记者随“粤港澳大湾区主流媒体甘肃行”采访团走进金塔县胡杨林核心片区,八万亩林区郁郁葱葱,万绿丛中点点金黄,在一池碧水的映衬下,苍翠而粗犷。

60多年前种植的防沙胡杨林,如今已是旅游摇钱树。

金塔县地处巴丹吉林沙漠的边缘,常年干旱少雨,风大沙多,生态环境脆弱,是全国沙漠化最为严重和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县市区之一。60多年前,胡杨林景区还是一片风沙肆虐、寸草难生的茫茫戈壁,如今已胡杨成林,游人如织,“换了人间”。

当初种植胡杨就是为防风治沙。“天上不飞鸟,地下不长草,地物摆不平,风吹石头跑。”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金塔县生态环境状况的真实写照。王国燕说,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金塔人民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开始长期坚持不懈植树造林。每年四五月份,金塔县全民出动,拎着水壶,背着干粮,到风沙口去种树。他们全靠肩挑手抬,在戈壁滩上埋下了一批批胡杨。

胡杨被誉为“沙漠勇士”,耐寒、耐热、耐碱、耐涝、耐干旱,有“活三千年不死,死三千年不倒,倒三千年不朽”之称。胡杨虽为耐旱植物,但人工种植的幼苗在恶劣环境中成活率并不高。幼苗长成小树,并在戈壁滩上扎下根来,比其他地区的植树要难得多。60多年一代接一代艰苦奋斗、甘于奉献,让沙漠变绿洲,形成了当地的“胡杨精神”。

9月中的胡杨林已渐渐泛黄。

60多年前戈壁滩上种下的防风固沙林,如今已长成八万亩枝繁叶茂的坚实大树,牢牢扎根沙漠。漫步在胡杨林中,感受不同于南方的密林,有浓浓的沧桑和粗狂感,千奇百怪,神态万般。粗壮的胡杨似苍龙腾越,虬蟠狂舞,幼小的胡杨叶片纤细,宛如少女的柳叶眉。

从防风固沙,到生态旅游,金塔人60多年的坚持,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2009年,金塔县政府决定将这片人工胡杨林打造成旅游景区,林场管资源,公司管经营。到2016年,林区已打造成4A级旅游景区,去年售票人数达到50万人以上,旅游收入达到2086万。防沙林变身“摇钱树”。

(原标题《酒泉金塔县“点沙成金”:八万亩胡杨林引来八方游客》)

编辑 编辑-周梦璇(客户端)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范锦桦(客户端)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陈智军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