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隧道工程设计图。
深中通道首个钢圆筒振沉到位。
5月1日的珠江口,艳阳高照,浪潮翻腾。当天上午,举世瞩目的珠江口百年门户工程——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西人工岛首个钢圆筒顺利振沉到位,标志着深中通道建设进入了实质性的实体工程施工阶段。
据悉,今年底深中通道东人工岛工程和主体隧道工程将陆续开工,计划2018年3月桥梁工程开工,预计2024年全线建成通车。
12锤联动锤组超越港珠澳大桥
深中通道工程项目总长约24公里,总投资约460亿元,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是世界级集跨海桥梁、海底隧道、海中人工岛和地下互通于一体的世界级超大型跨海集群工程。
当天上午,一艘庞大的4000吨起重船将写着“深中通道”的巨大钢圆筒,稳稳吊至定位驳船侧方预设位置,紧紧夹持筒身的十二锤联动锤组系统准备就绪。随起重船与定位驳船施工人员的紧密配合,在不断纠偏校准中,至上午10点左右,锤组持续稳定地将钢圆筒振沉到位。从正式振沉前的各项调整准备至完成施工,历时约3小时。
据介绍,此次振沉施工的首个钢圆筒高38.5米,相当于13层楼高;直径28米,相当于1个国际标准篮球场的长度;重量达637.43吨,相当于20架空载的波音737客机重量。
深中通道西人工岛处于珠江口伶仃洋海域的矾石水道和伶仃水道之间,水深达13-15米,外海深水海况复杂,要将体量庞大的钢圆筒精确振沉至预设位置,难度极大。
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周海涛认为:“深中通道西人工岛的地质水文条件比港珠澳大桥更复杂,给振沉、清淤、填砂等关键施工环节,带来不少技术挑战。”
据施工单位现场技术负责人徐波介绍,为保证钢圆筒打设顺利,在原有的“八锤联动锤组”技术基础上,选用12台进口APE600型液压振动锤联动方案振沉钢圆筒。“采用十二锤联动锤组新技术,集震力更大,这在国内是一大技术创新。”
同时,项目采用“砂桩6号”DCM船——国内首艘自主研发的海上深层环保软基处理船,对复杂地质进行预处理,使得振沉时水下地势相对平稳,便于钢圆筒平整精确地振沉至相应位置。“采用DCM,既有利于钢圆筒顺利振沉,又对其有适当的牵护作用,这在世界属一大创新。”
28米直径钢圆筒制作需时30天
深中通道西人工岛钢圆筒分别在振华重工上海长兴基地、广州南沙龙穴岛黄埔文冲船厂和江苏南通基地等制造。
据了解,每个钢圆筒分为上、下两部分制作,其中上、下筒都由纵向的6瓣圆弧形钢制片组合而成,整个钢圆筒由12瓣圆弧形钢制片组成,经过无数比对、捶打、焊接等复杂工序,精准无比地拼接而成,每一步都需将误差控制在毫米级精度以内,对技术要求极高。
“港珠澳大桥钢圆筒的直径为22米,深中通道的钢圆筒直径与之相比更大,达到28米,相比而言制造难度也更大。”为严控质量,制造一个如此大体量的钢圆筒需花约30天时间。
要把如此大体量的钢圆筒从工厂安全地护送到海上施工现场,保持钢圆筒的稳定和安全,又是一道难关。
据悉,每个钢圆筒将由2台起重量为500吨的门机抬吊至码头,再使用大型浮吊进行装船,然后陆续运至施工现场,并且每次只能运输2个钢圆筒。在将近4个小时的海上运输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考虑天气和水流因素,还要随时做好突发情况的预案准备,时刻不得松懈。
据施工人员介绍,原定于4月27日傍晚6点半进行钢圆筒起吊,结果却因为今年第1号台风“梅花”改变了计划。待到台风警报解除后,最终于4月28日完成调试、顺利起吊,安全出海。
4个月勾勒出“海上风筝”
作为深中通道主跨1666米的海上大桥和双向八车道海下超宽沉管隧道之间的过渡转换,西人工岛岛长625米,最宽处456米,呈菱形,就像海上的风筝,陆域高程为4.9米,海域使用面积为25.3万平方米,其中海面以上岛体面积达13.7万平方米,相当于19个国际标准足球场。
如何在地质复杂的浩瀚海域中“创造”出如此大体量的陆域?借用港珠澳大桥的经验,深中通道沿用大体量钢圆筒“快速成岛”的方法。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潘放解释:“就是用钢圆筒围闭成岛所需的海域范围,多个钢圆筒通过副格紧密相连构成西人工岛坚实的岛壁,就像用工笔描出西人工岛的轮廓,然后再进行抽水、填砂等陆域成形工序。”
为勾勒出“海上风筝”,西人工岛项目需制作、运输、振沉57个直径28米、筒高在35.5米至39.5米之间、最大重量近700吨的超级钢圆筒。大体量钢圆筒“快速成岛”工艺对海洋生态影响较小、成岛速度快、更适合外海深水条件。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宋神友表示,“西人工岛位于外海深水区域,钢圆筒结构能满足复杂施工环境的要求,最重要是相比传统工艺成岛时间,要快半年左右。”
深中通道于2016年12月28日实现项目主体工程西人工岛开工,目前,首个钢圆筒已经顺利振沉施工,后续56个钢圆筒正在加紧制作,计划6月上旬全部加工制作完毕。接下来,钢圆筒打设施工约4个月,预计9月完成全部钢圆筒及副格振沉施工。
届时,57个钢圆筒将扎根珠江,成为西人工岛坚实的支撑,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通道的坚实支撑。
编辑 桂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