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纳 | 新华社全民健身系列调研

新华社移动端
2020-05-10 15:21
摘要

随着疫情的消退,人们的健身行为也将从室内回归室外。

编者按: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的生产生活大受影响,健身锻炼方式也从户外退守到室内。但此次全民抗疫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免疫力强、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居家锻炼、云上健身大行其道。随着疫情的消退,人们的健身行为也将从室内回归室外。

百姓身边的体育场地能否容纳人们日渐增长的健身需要?社会力量在全民健身中如何更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云健身”热潮之后,“互联网+”怎样全面融入全民健身?疫情前后,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在上海、天津、苏州等地进行了深度调研,也参考了一些国外开展大众体育的经验,希望这组报道能推动全民健身更好发展。

全民健身系列调研(一)|疫情憋出的健身热 有地方容纳吗?

导读:随着疫情的消退,冷寂多时的户外健身场地设施又逐渐热闹起来,暂时被居家令掩盖的户外健身场所短缺的供需矛盾又将重新显现。而此次疫情让人们越发感受到身体的重要,健身的重要,免疫力的重要,显然疫情之后人们对健身场所的量和质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的健身场地建设存在一定滞后性。场地设施不足、分布不合理成为制约全民健身发展的一块短板。但只要合理规划,精心设计,接地气、有人气的健身场地不仅能够融入城市发展的大蓝图,还能成为凸显城市文化风貌的一抹亮色,让百姓乐在其中,让城市美在其中。

全民健身系列调研(二)|推动全民健身要靠政府也不能只靠政府

导读:全民健身是国家战略,各级政府部门在规划、引领、协调、监管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全民健身的普适性、多层次、大体量又要求动员和凝聚各种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只有政府、企业、社团组织、社区等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动能,全民健身才可能可持续发展。

……

一边是政府部门的政策引领,一边是健身人群的实际需要。社会力量凭借灵活的思路和高效的行动,打通瓶颈、化解难题,在“供”与“求”之间搭起便捷畅通的桥梁,让政府服务为民的初心,落到百姓乐享其成的实处。

全民健身系列调研(三)|全民健身走向“云时代”?

导读:“云健身”虽好,但无论是体育圈人士还是普通健身群众,都认为目前“云健身”的很多内容只是权宜之计,如何把疫情“逼”出来的好办法、好点子变成整个行业的“收获”,如何把线上和线下更好地结合起来,将是未来一段时间体育从业者需要解答的考卷……

显然,“互联网+”正给全民健身领域带来深刻的变化和更强大的推动力。全民健身的互联网基因将进一步带动更多人参与健身、学会健身,让健身真正成为通往全民健康的路径,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全民健身系列调研(四)|记者手记:从五个维度读懂全民健身

导读:岁末年初,记者率队在上海、苏州、天津等地进行全民健身调研采访,大开眼界。这些地方在全民健身的权威性、开放性、科技性、便利性、文化性五个维度大作文章,成绩斐然。虽然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势头渐猛的全民健身拐了个弯,但“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依然是坚挺的真理,全民健身、大众健康、国民体质仍然是中国体育永恒的主题、重要的板块、流行的趋势乃至终极的目标。

编辑 刘桂瑶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