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工匠精神点赞!大数据“画出”深圳劳模的样子

读特记者 唐珊珊 通讯员 杜南星
2017-04-29 11:51
摘要

“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来临,各行各业的劳模们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那么,深圳的劳模群体具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呢?哪些行业最容易产生劳模呢?

“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来临,各行各业的劳模们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那么,深圳的劳模群体具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呢?哪些行业最容易产生劳模呢?

记者日前从深圳市总工会获悉,从深圳市各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2255人中,随机抽取1000多名进行的大数据分析显示,深圳的劳模群体71%在30到49岁,年轻有活力;50%以上的劳模是来自企业一线的技能型、创新型人才,体现着时代特性和深圳城市特征。

一些劳模获评时不足20岁

一想到劳模,很多人会联想到资历深。然而,大数据显示,在深圳,有人年纪轻轻就获评了劳模,比如,0.23%的劳模获评时不足20岁,20-29岁的劳模占比9.19%,30-49岁的劳模则占据了71%。

深圳劳模群体有将近一半人获选时是45岁以下的青年,年轻化、有活力也是深圳这座城市的标签。同时,就劳模来深工作时间看,有人长达30年在深圳坚守同一个岗位“水滴石穿”,也有人来深几年成绩斐然评上了劳模,凸显了深圳的开放包容。

比如,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赖声朋2016年获选时年仅28岁。他2012年来到深圳长安标致雪铁龙汽车公司做了一名焊接检测员,他的创新每年为公司节省了百万元的成本,是名副其实的“降本”明星。

三成以上劳模分布在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在深圳劳模的队伍中,63.98%来自产业职工。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服务业名列前茅,占比分别为18.45%、16.15%、10.63%。

劳模离不开城市产业的培养与塑造。近年来,深圳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而深圳的劳模群体也凸显着产业转型升级的轨迹。来自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型人员,占比超过50%,新时期的创新创业,越来越离不开他们。

比如,全国劳模章根国是一名长期奋斗在一线的工程师,他最鼓舞人心的就是带领研发团队攻坚克难,研制出我国首台中压单螺杆空压机,填补了行业空白,打破了西方国家长期以来的技术封锁;全国先进工作者蔡志明,医学创新研制“一滴尿验癌症”新方法;广东省劳模李明权和同事一起改良了汽车雨刮器,使其寿命提高了4倍……

从“拓荒牛”到科技尖兵,从民营企业老总到越来越多的一线创新职工,从城市传统行业到新兴行业,深圳劳动模范和先模人物评选表彰工作伴随着经济特区的发展和职工队伍成长壮大,不断与时俱进。

劳模的共同特质——工匠精神

19年专注做好一双皮鞋,20年如一日做维修,28年专心做个“老表匠”……这样的坚守在劳模中很常见,他们不是“不求上进”,而是精益求精,不断创新,追求卓越。这种工匠精神,是100%的深圳劳模都具有的共同特质。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楼润龙称自己是个“小鞋匠”,可是他却用了19年去实现自己的大梦想——专注做好一双皮鞋。

从业30年来,全国劳模刘卡丁所有的创新和突破都基于一个理念——多用智慧,少用资源。他和团队主持建设的“地铁横岗双层车辆段”“中心公园地下停车场”“益田村社会车辆地下停车库”等项目创下多项国内第一,解决了轨道交通地下工程争论了几十年的重大技术问题,推动了土木工程界的技术进步,留下了多项非常有研究价值的“标本”……

2005年大学毕业至今,广东省劳模周自立只专注做一件事——开发手机屏幕。从蓝屏到彩屏再到触摸屏,在手机屏幕更新换代迅速的时代,这份专注给他带来了20多项发明专利。

时代更迭,不变的是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而这就是深圳劳模群体的写照,是深圳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写照,更是深圳这座城市的写照。

见习编辑  陈湛杭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