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和平礼士下涧村,是一派忙碌景象。骋目望去,不论“黄金山”下,抑或澄溪河畔,处处可见村民劳作场面。黄友英来到一大早就来到自己承包的20余亩莲子田,看到长势喜人的莲藕上已经开出了荷花,田里的泥鳅游来游去,顿时喜上眉梢。2020年年初种上的20多亩莲子和泥鳅将于10月底迎来收获,为一家人带来10万元的收入,这在以前根本是不可能想象的事情。
深职院驻礼士镇下涧村扶贫工作队招牌屹立村头
礼士镇下涧村地处和平县和东源县交界,2016年以前是一个“路没有几条,产业没有一个,更没啥儿特色”的默默无闻的小村庄,人均耕地少,缺乏支柱产业使下涧村陷入贫困。2016年5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对口河源市和平县礼士镇下涧村的精准扶贫工作,积极发挥高校人才、科技、校友等优势,整合多方资源,提高村民技能,形成授人以渔的长效"造血"机制,提高村民文化素质,阻断贫穷代际传递,探索了一条政校村企多方联动的长效扶贫模式路径。截至目前,下涧村贫困户“八有”指标均达到要求,全村52户贫困户全部顺利脱贫。
如今的下涧,喜事连连闹翻天,用村民委员会支部书记、主任黄亚群的话来说,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帮扶下,在福田区驻和工作组和礼士镇委等相关部门领导下,村民在“黄金山”上“挖金”,澄溪河中“掏银”,依托青山碧水全面建设小康,将不是梦想。
贯彻党建引领,打造永远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深职院党委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党委一把手亲自抓,领导班子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党委工作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抓好宏观指导,制定脱贫攻坚行动方案,统筹谋划精准扶贫工作,学校党委会通过了《中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工作方案》,确立了党建引领扶贫工作的总体方针,为精准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发挥二级党组织的能动性,形成全员参与扶贫攻坚的合力。驻村工作队将全村52户贫困户帮扶责任分配到学校各分党委、党总支,每个分党委、党总支至少对口帮扶一户贫困户,明确要求每年不少于1次实地走访贫困户,每季度不少于1次联系贫困户,全面掌握贫困户生活状况、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存在的现实困难,深入分析对口帮扶贫困户存在的实际困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专业特长开展帮扶活动,不断探索帮扶路径,创新帮扶手段,构建下涧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
党员挂牌作表率。为进一步增强党员荣誉感和使命感,引导党员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礼士镇下涧村党支部组织村全体党员开展"亮身份、做表率"党员挂牌活动。此次活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出资为下涧村每名党员制作一块"党员示范牌",示范牌上写着“我是下涧村党员,我郑重承诺:带头学习提高、带头勤劳致富、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章守纪、带头弘扬新风”。示范牌挂在党员家中,既时刻提醒党员自觉维护党员荣誉,履行党员义务,又方便群众监督党员。
危难关头,彰显帮扶责任与担当
携手同心抗洪灾,救援物资显爱心。2019年6月12日,和平县遭受百年一遇特大暴雨,东江源头礼士河水位上涨即将漫过河堤,汛情十分紧急,为了降低河水漫灌的危险,驻村第一书记第一时间跳进湍急的河水,带领村干部顶着暴雨清理堵塞河道的树木、垃圾,确保礼士河畅通,有效防止了汛情扩大。下涧村党支部全体党员全天候驻守在抗灾第一线,积极转移受灾群众,做好基础设施维护和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分区开展险情排查,提供专门场所对他们进行合理安置,经过连续三周的奋战,礼士镇下涧村在此次暴雨灾害中未发生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为让贫困村尽快开始灾后复产重建,深职院向下涧村贫困户捐赠了大米3200斤、食用油1040斤,农用肥160袋,组织100余名志愿者在下涧村开展灾后疾病防控,走入农户进行义务体检,宣传灾后疾病预防知识。
抗击疫情一家人,复工复产献真情。疫情发生后,全村30余名党员组成志愿者先锋队冒着大雨在疫情监测站值勤,挨家挨户上门讲解防疫要求、宣传防疫知识,对疫情发生后外出返村人员采取居家隔离措施,进行网格化管理,专人一对一服务,全村实行封闭式管理,加强公共场所深度消毒,连续奋战40余天,确保下涧村新冠病毒确诊、疑似病例0发生。
同时,为把疫情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影响降到最低,下涧村党支部带领全村积极开展复工复产,驻村第一书记积极联系深圳上市公司拿出适合贫困人口就业特点的岗位开展网络招聘会,累计为村民推荐就业岗位1000余个。
实践“企业+合作社+农户”精准扶贫模式
在2016年底成功引入校友企业——深圳鸿济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学校充分发挥农业、乡村规划、乡村体验、物流等领域专家特长,积极为该公司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在学校专家教授团队指导下,该公司在下涧村将投资4000万元,分3期建成占地500亩,寓生产、研发、示范、推广、培训、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高标准现代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形成“四园(特色生态养殖产业园、无公害绿色蔬菜产业园、特色水果产业园、乡村体验园)、一中心(创新科技研发中心)、一基地(示范带动基地)”的总体布局,与当地合作社和贫困村民合作发展种植、养殖和乡村体验等产业。目前入股鸿济公司的29户贫困户已拿到2019年入股分红71500元。两年多来,公司努力建设对外销售平台,包括帮扶下涧村销售农产品在内,目前已帮助和平县42个贫困村销售农产品金额累计已超过500万元。
“三下乡”推动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加强贫困地区职业技能培训和文化教育,提高贫困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是加快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为此,深职院针对职业教育对接产业、对接岗位的特点,充分发挥智力“孵化器”和技能“播种机”作用,提升贫困村乃至贫困县的整体素质,不断增强帮扶贫困地区“造血能力”。
开展“技能下乡”,形成长效造血机制。学院充分考虑贫困村民的工作特征与认知特征,以需求为导向,以实践操作为主要方式,以形成脱贫实用技能为核心目标,精准推出系列职业技能培训项目。
2016年面向下涧村举办电工双证技能培训班,首期培训28名贫困人员,免去培训、食宿、鉴定、体检和交通等所有费用,选派深圳市技能大师团队授课,为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学员推荐就业;2017年建立跟踪培养机制,为学业优秀的学员安排技能大师免费开展更高一级培训,为未通过考核的学员指派专人负责联系回炉学习;2018年面向和平县举办汽车维修培训班,免费招收了25名贫困村民学习汽车维修,通过考核者将推荐在深圳汽车相关行业就业。今年还联合深圳市福田驻和平工作组以及和平县教育局,在和平县全县范围内招收20名未考上高中的贫困学生到跨国集团公司—德昌机电有限公司进行全免费学习,三年后在集团安排工作。此外,还开展了电商、电脑、百香果种植等系列培训,通过技术培训和科技下乡活动,使贫困人口掌握1到2门农业生产和其他方面的技能,形成授人以渔的长效“造血”机制。
开展“教育下乡”,扶贫更需扶智。昔日曾为孩子学费发愁的贫困户肖国英如今也过上了幸福生活。当年肖国英一女儿正好在深职院读大学,驻村工作队当即协调学校落实了对该生的各项资助。肖国英家女儿学习很刻苦,在广东省大学生技能大赛上,勇夺一等奖,毕业后留深圳工作,还帮哥哥在深圳也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年收入在在60000元以上,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在全村贫困户表彰大会,肖国英家被全村人公推为重视教育奖、勤劳奋进奖。为传递正能量,建立激励机制,驻村工作队在村里设立了产业发展奖、重视教育奖、勤劳奋进奖、温馨家庭奖、自主创业奖和美丽家园奖6个奖项,目前已有16户贫困户获得奖项。
开展“文化下乡”,点亮贫困村的眼睛。在下涧村建立阅览室,捐赠书籍3000册,捐赠体育器材价值8万元;建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基地,定期开展“红色筑梦”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广泛开展文艺表演、摄影、画画、篮球、足球等文体活动,极大丰富了当地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组织了学院110名师生来礼士开展以“情系礼士,筑梦飞翔”为主题的科技文化周,为130多名中小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文化培训,提升了小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设计能力。
编辑 陈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