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只是天文意义上的夏季到来,而气候上夏季的到来,还需要一个月。我在书里写了北京夏季真正的到来,是在樱桃红了的时候。整个盛夏北京人都在吃西瓜,而南方人则在吃芒果。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南北气候饮食文化差异现象。”5月5日立夏当天,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服务专家、我国首位天气预报主持人宋英杰携新作《故宫知时节:二十四节气 七十二候》,在紫禁书苑和故宫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明清宫廷史研究学者任万平进行了一场有趣味的直播。
故宫出版社出版的《故宫知时节》一书,是以故宫博物院院藏明代画册《月令图》册为缘起,通过解读这部月令图,对二十四节气的七十二候进行了逐条图解和注释。
该书文字由宋英杰撰写,他从文化和科学两个角度,逐条解读二十四节气的七十二候,包括讲述节气“物语”中的气候逻辑、物语标识中的争议以及科学谬误。从全新的故宫视角来解读节气,解读传统文化
“月令和节气是长期并存的,前者30天,节气是15天。前者更多是礼制层面,后者在民间应用层面。”宋英杰说,《故宫知时节》中特别难得的是,把钦天监气候资料和现代气候资料无缝链接,延长了从科学视角审视和回望历史的时间序列的长度。一方面是科学,一方面也是文化,二者融为一体。“我希望二十四节气充盈着科学的雨露,洋溢着文化的馨香,它记载着我们的居家日常,也是我们的诗和远方。”
说到立夏三候的“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他指出,立夏是一个越来越热的趋势。在立夏三候中,关于“蝼蝈”一直是有争议的,青蛙、蟾蜍、蝈蝈、蝼蛄等说法都有,他个人情感倾向是青蛙,因为在很多国家中,青蛙都是一个古老的天气预报员,他打趣道“也算是跟我同行。”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明清宫廷史研究学者任万平介绍,《月令图》册封面处为南宋夏圭款,但经故宫专家考证,应为明代佚名画家所绘。虽不是名家名作,但其完整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描绘、解读“七十二候”,也是珍贵的文物资料。《月令图》册是首次在《故宫知时节》一书中全面展示。
任万平认为,“气候”其实包括两个概念,气是节气,候是物候,每五天一个物候,三个候是一个节气,两个节气是一个月,三个月是一个季节,四个季节是一年,这样自然界生生不息流转。一年七十二候。故宫还藏有“雍正十二月令行乐图”,包括观灯、竞舟、赏月、赏菊等。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配有故宫博物院二十四节气美图,摄影师将“故宫元素”与自然物候相结合,把紫禁城建筑从主体转化为元素,以背景、前景等元素形式呈现,以写意的影像来展示故宫环境当中的动植物变化,用影像的形式展现了紫禁城建筑群里各个角落的独特之美。可以说,《故宫知时节》是图文并茂地解读了故宫的二十四节气之美。
编辑 陈冬云